首页> 中文学位 >肠外营养不同糖脂供卡比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影响
【6h】

肠外营养不同糖脂供卡比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一、肠外营养概述

二、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研究对象

2.3研究方法

2.4 资料收集程序及观测指标

2.5 相关定义

2.6 研究的质量控制

2.7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础数据对比

3.2 三组CRI发生情况比较

3.3 肠外营养患者CRI总体病原菌谱

3.4 三组患者不同监测时间点营养状态变化

讨论

4.1 肠外营养支持通路选择

4.2 CRI发病率

4.3 危重病患者的营养代谢特点

4.4 三组患者 CRI病原菌总体特征分析

4.5 不同糖脂供卡比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研究进展

致谢

附录

作 者 简 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糖脂供卡比对ICU经中心静脉导管(CVC)进行营养支持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的影响,及CRI病原菌谱特征,为临床预防CRI提供参考。
  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前瞻、双盲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7例经CVC行肠外营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糖脂供卡比4:6)、B组(糖脂供卡比5:5)、C组(糖脂供卡比6:4)行肠外营养。供给总热量按125.6KJ/(kg·d)计算,观察导管出口2cm范围内的皮肤情况。怀疑有导管感染时,分别留取外周静脉血和经中心静脉导管采集血液进行血培养,并拔除导管取导管尖端(5cm)进行细菌培养。患者治疗结束或导管使用结束后拔除导管,无论有无感染征象均行导管尖端(5cm)培养,记录患者外周血、导管血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计算感染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一天、第三天、治疗结束后采血检测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统计数据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X2检验及统计描述,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1.167例肠外营养治疗患者中共出现CRI18例,总体感染率为10.78%;2.三组CR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5.36%(3/56),B组5.26%(3/57),C组21.82%(12/54),X2=10.868,P=0.004];共培养出菌株31株,其中 G+菌14株(45.16%)、G-菌12株(37.5%)、真菌5株(16.13%),真菌位居第三,5株(18.52%),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3.前白蛋白在治疗后第一天、第三天及治疗结束后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在治疗结束后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肠外营养患者CRI发生与肠外营养液糖脂供卡比相关,过高的葡萄糖供卡会增加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风险。2. CRI主要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不同的糖脂供卡比的肠外营养,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随着治疗的进行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