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磁共振成像研究
【6h】

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磁共振成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磁共振成像评估成人眼眶肿块良恶性的研究

1.1对象和方法

1.2结果

1.3讨论

1.4小结

二、磁共振成像鉴别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价值

2.1对象和方法

2.2结果

2.3讨论

2.4小结

三、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表现

3.1对象和方法

3.2结果

3.3讨论

3.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综述 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磁共振成像新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影像学不仅能帮助明确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诊断,而且是制定治疗方案和手术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诊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如此,但部分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仍较困难。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共分三部分。 一、磁共振成像评估成人眼眶肿块良恶性的研究 目的:前瞻性研究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鉴别眼眶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价值,并评估哪些MRI表现是预测眼眶恶性病变的最可能因素及两观察者间的一致性。 材料和方法:102例不易鉴别良恶性的成人眼眶软组织病变患者(男性患者51例,平均年龄46岁;女性患者51例,平均年龄54岁)行MRI平扫、静态增强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变均为病理组织学证实。对照病理组织学结果评价眼眶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MRI表现,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预测眼眶恶性病变的最可能表现。前瞻性评估MRI平扫、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以及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三种模式主观性诊断眼眶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60例为良性病变,42例为恶性病变。对两个观察者来说,肌锥外间隙和眶隔前间隙受累、形态、边界、病变包绕眼球或其他结构、T1WI信号均匀度、T2WI信号强度、T2WI信号均匀度、强化方式和动态增强曲线(TIC)呈流出型等在眼眶良恶性病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两观察者,预测眼眶恶性病变的最可能表现是T2WI呈等信号和TIC类型呈流出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预测眼眶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88.3%,明显优于MRI平扫(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86.7%)或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扫描(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88.3%)(p<0.05)。采用五点可信区间分级法(five-point confidence rating scale)主观性诊断眼眶良恶性病变,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6%和71.7%,明显高于MRI平扫(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和58.3%)或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扫描(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和58.3%)(p<0.05)。 结论:MRI平扫结合静态增强和动态增强扫描明显提高了鉴别成人眼眶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能力。边界不清楚的不规则肿块、病变包绕眼球、T2WI呈等信号或TIC类型呈流出型提示为恶性病变,而边界清楚的规则肿块、T2WI呈低信号、强化方式呈周边强化或TIC类型呈持续强化型常提示为良性病变。 二、磁共振成像鉴别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价值 目的:比较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MRI表现,评价能帮助鉴别二者的MRI特征。 材料和方法:2004年6月到2009年1月病理组织学证实的43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16例眼眶神经鞘瘤分别行MRI平扫、静态增强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比较分析二者的MRI表现。 结果:病变部位、形态、眼球壁受压变平、T1WI信号及均匀度、T2WI信号及均匀度、增强起始时强化范围、全时相强化方式、TIC类型、CI值等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神经鞘瘤MRI表现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增强起始时表现为点片状强化以及“渐进性强化”是鉴别二者的最可靠表现。 三、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磁共振成像表现 目的:总结分析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MRI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男4例,女30例,年龄范围为26岁到66岁,平均年龄为45岁)病理诊断为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并与对照组海绵状血管瘤比较。 结果:17例(50%)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发生于左侧,17例(50%)发生于右侧;20例(58.8%)位于肌锥内间隙,14例(41.2%)位于肌锥外间隙;25例(73.5%)位于眼眶前部,6例(17.7%)位于眼眶后部,3例(8.8%)眼眶前、后部均受累;31例(91.2%)呈椭圆形,3例(8.8%)呈圆形;34例(100%)呈等T1长T2信号;32例(94.1%)呈渐进性强化,2例(5.9%)不均匀强化;24例(70.6%)TIC呈流出型,8例(23.5%)呈平台型,2例(5.9%)呈持续强化型。与海绵状血管瘤相比,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发生在肌锥外间隙较多(p=0.03),更常发生子女性(p=0.03)。 结论: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极相似,很难鉴别。如果眼眶内椭圆形或圆形肿块呈等T1长T2信号并有“渐进性强化”表现,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需考虑海绵状淋巴管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