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尿路结石术前尿培养细菌谱分析及抗生素的应用
【6h】

上尿路结石术前尿培养细菌谱分析及抗生素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式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尿培养结果菌种分布分析

3.2 尿路感染细菌耐药性分析及抗生素应用

3.3 中段尿培养与SIRS的关系

3.4 性别、鹿角形结石和肾积水程度与尿培养的关系

3.5 预防性抗菌治疗天数与SIRS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老年人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为1%~5%。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尿路结石按部位可分为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其中上尿路结石约占80%。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和输尿管镜碎石术(URSL)已成为上尿路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明显提高了结石治疗的安全有效性,但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仍不能完全避免。国内外诸多报道认为上尿路结石术后由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等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尿白细胞含量、手术时间、通道个数、灌洗液用量和输血多少等有关,但针对上尿路结石中段尿培养细菌谱的分析及抗生素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使用,使许多病原菌耐药性越来越高,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7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3例行经尿道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中段尿培养,阳性者58例,且均行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术后均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呼吸及血白细胞计数等与SIRS有关的指标。分析术前中段尿培养细菌谱及上尿路结石患者抗生素的应用,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抗生素使用天数与SIRS的发生等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入组患者143例,58例尿培养阳性患者中,术后出现SIRS者26例,尿培养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45例(77.59%),革兰氏阳性菌感染13例(22.41%),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中以大肠埃希菌感染最多,为30例(51.72%),其对多种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头孢西丁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10%;革兰氏阳性菌中以粪肠球菌感染最多,为8例(13.79%),其对呋喃妥因和氨苄西林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87.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术前尿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发生SIRS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术前尿培养阴性的患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上尿路结石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天术后发生SIRS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应用抗生素≥3天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结石患者和鹿角形结石患者尿培养阳性率相对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泌尿系统结石合并尿路感染(UTI)十分常见,结石、梗阻和积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结果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即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和头孢西丁可用于革兰阴性杆菌的经验性抗菌治疗。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及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不宜作为上尿路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术前中段尿培养阳性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足3天是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前进行中段尿培养,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预防治疗≥3天,对预防取石术后SIRS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