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6h】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3 术后用药与观察指标

1.2.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术前资料

2.2.术后结果

三、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度近视的治疗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1例(共57只眼),分为眼轴长(axial length,AL) AL26mm-30mm组,A组(21例30只眼)和AL>30 mm组,B组(20例27只眼)。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49~77岁,平均61.95士9.43岁),除外合并有角膜病变、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术后随访3年。对比术前与术后1个月、3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最佳阅读近视力(best reading nearvisual acuity,BRNVA)、眼轴(AL)、平均角膜曲率(Average corneal curvature,k)、角膜散光(corneal astigmatism,CA)、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等效球镜屈光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的变化,分析各项观察指标对屈光状态的影响。UCVA、BSCVA、BRNVA、AL、ACD数据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 K、CA数据进行组内比较。
  结果:
  1.术后基本情况:术后1月和3年,所有患眼的人工晶状体均位于囊袋内,环形撕囊口居中,无青光眼、后发性白内障、角膜失代偿、人工晶状体偏心、脱位、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
  2.裸眼视力(UCVA):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月和3年U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P1<0.05,t2=3.88,P2<0.05; t1=3.90,P1<0.05;t2=3.98,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的两组UCVA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0.46,P1>0.05; t2=0.48,P2>0.05);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3年的UCVA,均无显著性差异(t1=1.70,P1>0.05; t2=1.81,P2>0.05)。
  3.最佳矫正视力(BSCVA):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月和3年BSCVA均较术前提高,平均提高3~4行视力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0,P1<0.05, t2=4.18, P<0.05, t1=4.37, P1<0.05; t2=4.28, 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两组的BSCVA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1.36,P1>0.05;t2=1.42,P2>0.05)。
  两组比较术后1个月和3年的BSCVA,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7, p1<0.05; t2=3.98, p2<0.05)。
  4.最佳阅读近视力(BRNVA):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BRNVA,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37,P1>0.05,t2=1.45,P2>0.05;t1=1.47,P1>0.05; t2=1.63,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两组的BRNVA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1.67,P1>0.05; t2=1.73,P2>0.05);两组患者术后分别有2只眼(2/30)、3只眼(3/27)出现主观感觉近距离阅读能力的下降。
  A组和B组比较术后1个月和3年的BRNVA,无显著性差异(t1=1.50,p1>0.05;t2=1.61, p2>0.05)。
  5.眼轴:A组和B组,二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AL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17, P1>0.05, t2=1.25, P2>0.05; t1=1.17, P1>0.05, t2=1.25,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两组AL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63,p>0.05; t=1.73, p>0.05)。
  6.平均角膜曲率(k)值: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术前K值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43,P1>0.05,t2=1.27,P2>0.05; t1=1.53,P1>0.05;t2=1.47,P2>0.05);术后1个月和3年两组的K值均保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47,P>0.05; t=1.33,P>0.05)。
  7.角膜散光(CA):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的角膜散光度数和散光轴向,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1.07,P1>0.05,t2=1.15,P2>0.05; t1=1.13, P1>0.05, t2=1.21, P2>0.05);(t1=1.17, P1>0.05, t2=1.21,P2>0.05; t1=1.25,P1>0.05,t2=1.29,O2>0.05)。术后1个月和3年角膜散光度数和散光轴向维持稳定状态,无明显变化(t1=1.07,P1>0.05,t2=1.15,P2>0.05; t1=1.32, P1>0.05, t2=1.28, P2>0.05)。
  8.前房深度(ACD):A组和B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年ACD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3,P1<0.05,t2=4.19,P2<0.05; t1=4.27,P1<0.05; t2=4.11,P2<0.05),术后1(/)Ⅱ(一)和3年ACD无显著变化,(t=1.83,p>0.05; t=1.67, p>0.05)。
  组间比较,比较术后1个月和3年ACD维持稳定状态,无显著变化(t1=1.47,P1>0.05; t2=1.35, P2>0.05)。
  9.术前目标屈光度数与术后等效球镜度数(SE)差异:A组和B组,两组术后1个月和3年SE与术前目标屈光度数差异,预测准确性达60%左右(60.00~63.33%;59.26~62.96%);向远视状态漂移+0.50~+1.50D约20%(20.00%~22.22%);向近视状态漂移-0.50D~-1.50D约17.5%(14.81%~20.00%);AL>30mm组远视漂移较AL26mm-30mm组多5%左右(6.66~11.11%)。
  结论:
  1.两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UCVA、BSCV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
  2.两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的AL、K值、CA、散光轴向较术前无变化,且术后各时期维持稳定,保证了术后屈光状的稳定性。
  3.两组患者术后ACD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各时期无变化,维持稳定。
  4.手术前目标屈光度与术后实际屈光度的差异不但受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准确程度的影响,也与术前、术后前房深度变化的有关。
  5.术后前房深度的预测准确性可以减少术后屈光误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