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3~6岁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轴长、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6h】

3~6岁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轴长、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OLE_LINK4

OLE_LINK93

OLE_LINK32

OLE_LINK94

OLE_LINK95

OLE_LINK1

OLE_LINK6

OLE_LINK7

OLE_LINK8

OLE_LINK29

OLE_LINK45

OLE_LINK9

OLE_LINK10

OLE_LINK70

OLE_LINK14

OLE_LINK18

OLE_LINK27

OLE_LINK15

OLE_LINK16

OLE_LINK17

OLE_LINK19

OLE_LINK20

OLE_LINK26

OLE_LINK23

OLE_LINK24

OLE_LINK25

展开▼

摘要

背景 尽管世界各地的医疗卫生水平有所提高和改善,但先天性白内障仍然是儿童可预防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因白内障而导致全盲的儿童有20多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于亚洲各国。在发展中国家儿童白内障的发生率高达1-15/10000,如此高的发病率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治疗及恢复1个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视力相当于10个老年性白内障,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20年消除可避免盲,其中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已被列为全球优先关注的重要事项。 目前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从诊断到及时治疗还面临很多挑战,完美的手术仅仅只是完成治疗的第一步,术后及时的屈光矫正、弱视训练、定期随访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通常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可以达到较好的解剖结构的恢复,然而功能方面的恢复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医疗水平及科学技术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时机也明显有提前的趋势,然而儿童阶段眼球还处于发育时期,眼轴长和角膜变化较大,因此为患儿选择植入合适屈光度的人工晶状体、尽可能减少术后的屈光误差从而达到较好术后效果是我们眼科医生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想要为患儿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就需要了解患儿术后眼球的发育规律,主要包括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的变化。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方式目前已达成共识的主要分为两种,对于大于 2 岁的儿童通常采用白内障摘除+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小于两岁的患儿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患儿术后通常为有人工晶状体状态和无人工晶状体状态,无论是哪种状态,患儿正常眼球发育的规律均被打破,因此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眼球发育的规律对患儿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既往关于先天白内障患儿术后眼球发育也有较多的研究报道,然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年龄跨度也较大。我们的研究对象是3~6 岁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患儿,主要观察和探讨眼轴长、角膜曲率及屈光度的变化规律等,为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目的 通过对3~6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的变化的研究及与正常同龄儿童眼球发育规律相比较,进一步了解患儿术后眼球的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为先天性白内障患儿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术后屈光度的预留等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减少术后屈光度的误差而达到更好术后效果、提高视功能和视觉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 研究对象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出生后3个月左右于我院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后定期复查并及时进行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约2岁左右来我院行二期IOL植入术的患儿,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年左右。病例入选标准:1.入选患儿均为单纯先天性白内障(单眼或双眼);2.患儿手术方式为3个月左右行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开+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及时配戴框架眼镜进行屈光矫正并进行弱视训练,均于2岁左右行Ⅱ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术前检查资料如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验光结果、植入 IOL的度数及屈光度的预留、病史及家族史等较完整;能定期复查,依从性较好的;4.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全身其它疾病,健康状况良好者。排除标准:1.术前存在先天性青光眼、葡萄膜炎、先天性角膜疾病、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眼外伤等眼部疾病;2.术后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者,主要包括:继发性青光眼、后发性白内障、IOL移位、网脱、葡萄膜炎等;3.全身患有气质性病变者;4.患儿及家属依从性差,不能定期复查,并且不能坚持弱视训练者;5.患儿术前检查资料和术后相关资料不完善者。随访过程中 2 例出现继发性青光眼,1例出现并发性白内障,1例出现IOL偏心,失访3例,在研究对象中均已排除。随访资料完整且符合以上入选标准者有 61 例(107 眼),其中双眼患儿46例(92眼),单眼患儿15例(15眼),男性患儿31例(55眼),女性患儿30例(52眼)。 研究方法 对61例(107眼)按随访时的年龄分为4组分别为:A组:3岁;B组:4岁;C组:5岁;D组:6岁,分别测量患儿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屈光度、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等;另纳入与本研究观察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3~6岁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两组间差异的比较。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所得数据均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Kolmogorov-Smirnov 检验方法来检验计量资料的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果符合正态分布即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秩和检验;同一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3岁、4岁、5岁、6岁时测量眼轴长度分别为22.28 ±1.09mm、23.02±0.84mm、23.62±0.73mm、23.94±0.75mm,对照组同龄正常儿童眼轴测量结果分别为21.59±0.58mm、22.15±0.68mm、22.69±0.37mm、22.93±0.46mm,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同龄正常儿童相比眼轴较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0、0.000、0.000)。 2.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岁组、4岁组、5岁组测量的术眼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1.57±1.68mm、22.96±1.90mm、23.02±0.40mm,健眼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1.46±0.63mm、22.46±1.25mm、22.62±0.34mm,在各年龄组两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09、0.724、0.125);6岁组术眼与健眼的眼轴长分别为23.42 ±0.13mm、22.93±0.16mm,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 3.观察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各年龄组之间眼轴长度相比较,其中3岁组与4岁组、3岁组与5岁组、3岁组与6岁组、4岁组与5岁组、4岁组与6岁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2、0.000),5岁组与6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 4.观察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的角膜曲率分别为为43.98±1.87D、43.80±1.53D、42.84±1.59D、43.38±1.72D,对照组同龄正常儿童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2.87±1.25D、43.29±1.37D、43.34± 1.32D、43.30±1.38D,3岁观察组与对照组角膜曲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4岁组、5岁组、6岁组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0.197、0.795)。 5.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术眼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08±2.41D、43.95±0.25D、43.47±1.45D、43.01±1.06D,对侧健眼各年龄组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3.86±2.09D、43.48±0.01D、43.43±1.29D、43.03±1.27D,术眼与健眼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2、0.856、0.966、0.981)。 6.观察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各年龄组之间角膜曲率相比较,其中3岁组与4岁组、3岁组与6岁组、4岁组与5岁组、4岁组与6岁组、5岁组与6岁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33、0.118、0.059、0.296、0.278),3岁组与5岁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 7.观察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的屈光度分别为2.55±1.44D、1.07±2.20D、-0.82±0.93D、-0.83±1.55D,对照组同龄正常儿童的屈光度分别为1.79±1.21D、1.40±1.15D、1.19±1.20D、1.00± 0.97D,4岁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与同龄正常儿童屈光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3岁组、5岁组、6岁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00、0.000)。 8.观察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各年龄组之间屈光度相比较,其中3岁组与4岁组、3岁组与5岁组、3岁组与6岁组、4岁组与5岁组、4岁组与6岁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0、0.000、0.000),5岁组与6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4)。 9.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患儿在末次随访时即6岁组(D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其中最佳矫正视力(BCVA)小于0.1的有7只眼所占百分比为6.5%,0.1~0.3有11只眼所占百分比为10.3%,0.3~0.5有28只眼所占百分比为26.2%,0.5~0.7有35只眼所占百分比为32.7%,≥0.7有26只眼所占百分比为24.3%。 10.观察组先天性白内障双眼术后患儿与先天性白内障单眼术后患儿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2±0.23、0.36±0.27,双眼患儿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单眼患儿,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 结论 1.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个月左右行白内障摘除术,于2岁左右行Ⅱ期IOL植入术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最佳的手术时机,可有效预防弱视的发生。 2.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在3~6岁阶段眼轴长度较正常儿童长,可形成较大的近视漂移且眼轴的增长是形成近视漂移的主要原因。 3.在3~6岁阶段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患儿与同龄正常儿童角膜曲率发育相一致,且在3岁后角膜曲率的发育基本趋于成人水平。 4.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术眼可与对侧健眼保持协调一致的生长发育。 5.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视力的恢复优于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 6.3~6岁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患儿术后屈光度主要向近视方向漂移,近视漂移幅度较正常同龄儿童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近视漂移幅度逐渐减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