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膦酸盐治疗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6h】

双膦酸盐治疗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及其判断标准

1.3 分组

1.4 随访

1.5 研究因素赋值

1.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2.2 乳腺癌骨转移发生时间及部位分布特点

2.3 SREs发生情况

2.4 预后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综述:乳腺癌骨转移的内科治疗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分析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特征,探讨影响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收治的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共183例符合入组标准,所有患者至少有6个月的双膦酸盐治疗史,记录其临床病理资料。并根据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类型,将患者分为帕米膦酸二钠组、唑来膦酸组和转换治疗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转移规律、SREs发生情况、治疗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三个组间的数据,并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入选的18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确诊乳腺癌的中位年龄为46岁,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激素受体阳性者占80.9%,HER-2表达阳性者占15.8%。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中位年龄为50岁,确诊乳腺癌到发生骨转移的中位时间为42.3(0~244.9)个月,胸椎和肋骨为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转移部位,四肢及颅骨少见。183例患者中,单纯骨转移者占10.9%(20/183)、骨转移合并有内脏(肺、肝、脑)转移者占73.2%(134/183)、其余15.8%(29/183)为骨转移合并非内脏转移(淋巴结、胸壁等)。
  随访期间发生SREs的患者为95例,占51.9%,骨转移至发生首次SREs的中位时间为4.2个月。SREs事件数共计达167次,其中110次(65.9%)发生在骨转移后1年内。SREs类型以骨放疗比例最高,其次为病理性骨折。排除双膦酸盐治疗前已发生的SREs,帕米膦酸二钠组SREs的发生率为36.8%(25/68)、唑来膦酸组SREs的发生率为51.2%(22/43)、转换治疗组SREs的发生率为51.4%(37/72),三组患者用药后SREs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双膦酸盐用药时间≥2年的84例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双膦酸盐用药1年以后SREs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入组的183例患者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为43.1个月,3年及5年的骨转移后生存率分别为58.9%及39.1%。对可能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态、DFS、是否合并内脏转移、是否存在椎体转移均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状态、DFS、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及是否存在椎体转移是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激素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9.7和25.7个月,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其生存时间明显优于激受素体阴性患者。DFS≥36月及DFS<36月的患者其骨转移后的中位BM-OS分别为55.3及33.6个月,DFS≥36月的患者其预后明显好于DFS<36月的患者。无内脏转移或无椎体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合并内脏转移或椎体转移的患者。
  结论:
  骨转移是晚期乳腺癌的常见转移部位,而胸椎和肋骨是乳腺癌的常见骨转移部位。发生SREs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SREs主要发生在骨转移后1年内,其类型以骨放疗为主。双膦酸盐治疗1年以后SREs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及转换治疗组间,患者用药后SREs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癌骨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为43.1个月,3年及5年的骨转移后生存率分别为58.9%及39.1%。激素受体阴性、合并内脏转移、合并椎体转移、无病生存期<36月是影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