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影像学在淋巴/血液疾病诊断及治疗价值初探
【6h】

影像学在淋巴/血液疾病诊断及治疗价值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目录

缩略语说明

第一部分血液病患者腹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生发中心型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影像学鉴别

1. 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

本研究局限性

综述:血液病患者腹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摘要

前言

1.血液病

2 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

3腹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4 血液病合并腹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血液病患者腹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目的:回顾性地评价血液病中性为粒细胞缺乏患者腹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方法:收集本院两年内血液病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为腹部真菌病患者17例,其中女性8例,男性9例,年龄范围3-49,平均年龄(24.5±16.8)岁,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从位置、数量、形态、密度及增强扫描方面对其进行观察。同时参考临床资料来观察每位患者的临床状态和预后。结果: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1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型5例, M5型6例)、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均接受化学治疗,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骨髓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1例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患者尚未接受治疗。真菌感染侵及肝、脾、肾及回肠。CT可见继发于血管栓塞引起的实质脏器或肠道的梗塞或穿孔;脓肿引起的实质脏器低密度影。结论:腹部真菌有其特征性表现,结合中性粒细胞缺乏病史,可提示临床做出诊断。
  第二部分生发中心型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影像学鉴别
  目的: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尝试做出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4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有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46例,分别记录双侧颈部、双侧颌下、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窝、双侧腹股沟、腹腔每侧最大两个淋巴结的垂直径乘积和长短径之比(L/S),将各部位垂直径乘积和L/S值按GCB和non-GCB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eny U检验,再计算出有统计学意义组的均数进行比较,并做 ROC曲线尝试鉴别诊断。结果:垂直径乘积:全部组 GCB型:0.88(0.31,1.00)cm2;全部组non-GCB型:0.84(0.44,1.44)cm2;颈部组GCB型:1.05(0.47,1.13) cm2;颈部组non-GCB型:1.14(0.61,4.00)cm2;腹股沟组GCB型:0.38±0.26cm2;腹股沟组non-GCB型:0.72(0.44,0.98)cm2。GCB型患者和non-GCB型患者淋巴结的垂直径之积在全身、双侧颈部和双侧腹股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0.490cm2;双侧颈部0.925cm2;双侧腹股沟0.490cm2。而双侧腋窝、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S值:全部组GCB型:1.91±0.71;全部组non-GCB型:2.19±0.85;腋窝组GCB型:1.79±0.22;腋窝组non-GCB型:2.28±0.77;颌下组GCB型:1.62±0.25;颌下组non-GCB型;1.90±0.55。non-GCB型患者和GCB型患者淋巴结的L/S值在全身、双侧腋下和双侧颌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1.845;双侧腋窝2.055;双侧颌下诊断显著性水平P值>0.05。而双侧颈部、双侧腹肌沟、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DLBCL中non-GCB型患者淋巴结普遍较GCB型患者大,主要表现在双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在恶性度上低于GCB型,主要表现在双侧腋窝及双侧颌下,且腋窝处数据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