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及BRAFV600E基因和PKM2、LDH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6h】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及BRAFV600E基因和PKM2、LDH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1.1对象和方法

1.2结果

1.3讨论

1.4小结

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

2.1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甲状腺癌乳头状癌中M2型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的表达

3.1 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持续快速增长。尽管PTMC恶性程度一般较低,经规范化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其早期即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PTMC中央区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此类患者选择精准的术式提供依据。BRAFV600E基因突变是使PTMC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事件,本研究检测PTMC癌灶BRAFV600E基因突变状态,探讨BRAF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许多肿瘤细胞通过糖酵解途径供给能量,本研究选择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PKM2和LDHA,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KM2和LDH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的1587例PTM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桥本甲状腺炎、侵出腺叶、肿瘤位置、多灶性、双侧性、病理亚型与中央区淋巴结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明确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手术治疗并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石蜡包埋组织共299例,提取组织DNA,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BRAF基因状态。分析BRAFV600E突变在PTMC中的突变率及其与患者性别、确诊年龄、肿瘤大小、多灶性、双侧性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随机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新鲜组织标本20例,提取RNA,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甲状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PKM2和LDHAmRNA的表达;另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石蜡包埋组织150例,同时收集同期癌旁正常甲状腺石蜡包埋组织50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PKM2和LDHA蛋白的表达,分析PKM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1.1587例 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9%,侧颈淋巴结转移率4.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多灶性、双侧性、侵出腺叶及病理亚型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确诊年龄<45岁、肿瘤直径≥6mm、侵出腺叶和双侧性等因素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侧颈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侵出腺叶、多灶性、双侧性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有统计学差异。肿瘤直径≥8mm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或峡部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显著增高,位于上极的肿瘤更易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
  2.BRAFV600E突变在PTMC患者中的发生率为63.2%。BRAFV600E突变与一些临床病理学因素密切相关,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BRAFV600E突变率更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 BRAFV600E突变为野生型的患者,突变型的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RAFV600E突变是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PKM2和LDHA mRNA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M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M2表达与 BRAFV600E突变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结论:
  1.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6mm、腺外侵犯及双侧甲状腺受累的PTMC患者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积极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2.肿瘤直径≥8mm及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患者,应密切注意侧颈淋巴结情况,必要时行侧颈淋巴结清扫。
  3.PTMC的BRAFV600E突变率高,突变型PTMC中央区淋巴结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更高,显示出 BRAFV600E突变可能与 PTMC肿瘤的高侵袭性相关,对于BRAFV600E突变的患者对淋巴结的处理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段。
  4.PKM2和LDH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增高,PKM2高表达与BRAFV600E突变和淋巴结转移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