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配比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
【6h】

不同配比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的丙泊酚和依托咪酯联合应用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在BIS指导下滴定出两种药物合用时各自的浓度。 方法:选择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患者),A组应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1.5~2mg/kg)和维持(TCI,靶浓度为2~2.5μg/ml),保证脑电双频指数(BIS)45~60;B、C、D组均采用丙泊酚和依托咪酯两种药物复合进行诱导和维持,诱导分别采用2/3目标浓度浓度、1/2目标浓度、1/3目标浓度的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麻醉维持分别以2/3靶浓度、1/2靶浓度、1/3靶浓度输注丙泊酚(分别为:1.4~1.6μg/ml、1~1.25μg/ml和0.7~0.8μg/ml),同时调控输注依托咪酯,保证BIS值在45~60。所有患者术前禁食8小时,均不用术前药。入室后常规监测无创BP、HR、SpO2及BIS值。建立外周静脉通路,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8~10ml·kg-1·h-1),进行有创动脉穿刺监测动脉压。准备工作完毕后,患者去枕平卧,面罩吸氧,纯氧通气,去氮3分钟;给予诱导药物后,辅助呼吸,维持PETCO235~45mm Hg。待患者唤之不醒,睫毛反射无法引出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3s内注完。气管插管完成后进行容量控制通气(呼吸频率设为12次/min,潮气量8ml/kg,吸呼比为1∶2,氧流量2L/min),维持PaCO235~45mmHg。4组患者在术中均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2~4ng/ml),手术结束前30min时静脉给予舒芬太尼5μg;缝皮时停用丙泊酚和/或依托咪酯;术毕静脉给予2mg托烷司琼,同时予新斯的明1mg和阿托品0.5mg拮抗残余肌松。待患者呼之睁眼、呼吸恢复满意(咳嗽发射、吞咽反射、咽喉反射恢复,潮气量>6mL/kg)、循环稳定后拔出气管导管。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0)、插管前1min(T1)、插管后1min、3min、5min(T2、T3、T4)、切皮(T5)、切皮后15min(T6)、手术结束时(T7)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合并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①4组患者的年龄、BMI、ASA分级比例、手术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以及应用的镇痛药物量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②与C、D组相比,A、B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在T1点明显的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T2、T3、T4、T5时刻D组患者均表现出显著增高的血压值,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四组患者在T6、T7点血压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点,A组患者的心率下降较为明显(P<0.05),出现了心动过缓;D组患者在T2点出现了心动过速,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C、D组患者肌阵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注射痛的发生率高达60%,明显高于其他三组。D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④B、C、D三组患者复合依托咪酯恒速输注的速度分别为4~4.5μg·kg-1·min-1、6~8μg·kg-1·min-1和8~11μg·kg-1·min-1。 结论:丙泊酚与依托咪酯联合应用进行麻醉维持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丙泊酚,循环稳定;肌阵挛、术后恶心呕吐以及注射痛的发生率减低,其中采用1/2效应室浓度的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循环稳定性较好,复合依托咪酯恒速输注的速度为6~8μg·kg-1·min-1。

著录项

  • 作者

    杨晓艳;

  •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 学科 麻醉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国林;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不同配比; 丙泊酚; 依托咪酯; 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