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
【6h】

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标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状况

1.4.1 非正式学习研究状况

1.4.2 微内容研究状况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人本主义理论

2.1.2 社会化学习理论

2.1.3 知识管理利隐性知识

2.1.4 移动学习理论

2.1.5 WEB2.0理论

2.1.6 长尾理论

2.2 非正式学习理论研究

2.2.1 非正式学习内涵

2.2.2 非正式学习特征

2.2.3 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区别

2.2.4 非正式学习的意义

2.3 微内容相关研究

2.3.1 微内容的内涵

2.3.2 微内容的特征

2.3.3 微内容的生产

2.3.4 微内容的价值

第3章 基于微内容的菲正式学习环境模型研究与设计

3.1 已有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模型研究

3.1.1 非正式学习进阶模式研究

3.1.2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非正式学习模型研究

3.2 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设计

3.2.1 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环境的设计思路

3.2.2 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模式

3.2.3 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

3.2.4 非正式学习环境中支持工具特征分析

第4章 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系统设计

4.1 学习系统的架构设计

4.1.1 逻辑架构设计

4.1.2 物理架构设计

4.2 学习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4.2.1 B/S模式结构

4.2.2 MVC模式结构

4.3 学习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4.3.1 学习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4.3.2 Web前台功能模块设计

4.3.3 Wap前台功能模块设计

4.3.4 系统后台管理模块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设计方法介绍

4.4.2 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

4.4.3 学习系统数据库中主要数据表设计

第5章 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系统实现

5.1 开发技术和工具

5.1.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语言

5.1.2 Java开源持久层框架--iBATIS

5.1.3 Java开源MVC框架--Struts2

5.1.4 动态网页语言--JSP

5.1.5 WAP2.0技术

5.2 开发和测试环境的搭建

5.3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5.3.1 WEB端功能模块的实现

5.3.2 WAP端功能模块的实现

5.3.3 系统后台管理模块的实现

5.4 开发实现中关键问题的技术实现

5.4.1 iBATIS框架实现数据持久化操作

5.4.2 Struts2框架实现MVC结构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和成果

6.2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图表索引

展开▼

摘要

近年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应用进入Web2.0时代,并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使得人们可以在更多的时间和场所随时接入互联网络。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性软件不断涌现,这些软件满足了网络用户获取信息和社会化网络交往与互动的基本需求,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互联网信息的创造过程中。在用户的社会化活动中生成了大量的微内容,成为人们了解信息、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来源。为了满足网络用户的非正式学习需要,研究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特别是选择适当的学习模式、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成为教育技术领域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的目标就是设计并开发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系统(MILS)。
   作者首先研究了非正式学习的基础理论,然后对本研究领域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进阶模式。该模式把学习者在参与社会化活动中产生的微内容作为学习资源,学习者通过各阶段的社会化活动以进阶循环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者在对微内容进行反思后达到获取新知和创新的学习目的。在构建了基于微内容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后,进行了非正式学习系统的设计。在设计方案中提出了计算机互网服务和移动互联网服务相结合,即WEB+WAP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更加方便的非正式学习网络环境。在具体的开发中,选择B/S和MVC模式结构进行系统软件架构,选用Eclipse JEE开发平台,使用Java语言、iBatis持久层框架、Struts2框架技术,使用JSP动态网页语言和符合WAP2.0规范的XHTML语言,实现了学习系统。对学习系统进行了运行测试,达到了设计与开发的目的。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