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语双字词识别中词素的词性效应
【6h】

汉语双字词识别中词素的词性效应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词汇加工的模型

1.1 词素表征观点

1.2 整词表征观点

1.3 混合表征观点

2.词汇加工中的词性效应

3.词素词性的划分

4.词汇内部结构关系与词汇加工

5.词汇加工的ERP成分

5.1 N200

5.2 N400

5.3 LPC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研究框架

1.问题提出

2.研究思路

3.研究框架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词素在词性识别中的词性效应

实验1 词素在词性识别中的词性效应-来自行为研究的证据

实验2 词素在词性识别中的词性效应-来自ERP研究的证据

研究二 汉语词素在词汇识别中的词性效应

实验三 汉语词素在词汇识别中的词性效应-来自行为研究的证据

实验4 汉语词素在词性识别中的词性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讨论

1.汉语词素在词性识别中的词性效应

2.汉语词素在词汇识别中的词性效应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词性效应(grammatical category/class/gender effect),是指被试进行图片命名任务时,对目标词的命名受到目标词与干扰词词性一致性影响。以往研究大多是对整词的词性效应的研究,中文词大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组成的合成词,词素(morpheme)是词性中具有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通常被定义为形态和意义最小的语言单位。合成词中偏正结构又占大多数,研究偏正结构的合成词对中文多词素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偏正结构的合成词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汉语词素的词性效应及其神经机制。
  回顾以往的研究,词性效应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整词的词性,词性效应出现的机制尚未有合理的解释,汉语词大多是多词素词,针对这一特点,本研究采用名+名、名+动、动+名三种类型的名词,研究词素是否存在词性效应,以期为词性效应作出合理的解释。研究一采用词性判断任务,探究词性判断中是否存在词素的词性效应。实验一采用名+名、名+动、动+名三种类型的名词为实验材料,采取词性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三种类型词的判断速度不同,名+名型名词有明显的加工优势,说明在词性判断中存在词素的词性效应。实验二又从神经机制的角度探究词素的词性效应,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程序,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结果发现,名动词素的分离从N200成分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加工结束,名+动型名词引发了更大的N200成分,名+名型名词更早地引发了N400和LPC成分,名+名型引发了更大的LPC成分。
  研究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探究词汇判断中是否存在词素的词性效应。实验三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采取词汇判断任务,实验结果发现,三种类型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四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取与实验三相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实验结果与实验二一致,名动词素的分离从N200成分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加工结束,名+名型名词引发了更大的N200和N400成分,动+名型引发了更大的LPC成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