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政府危机事件信息传播博弈分析
【6h】

政府危机事件信息传播博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突发危机事件频发期

1.1.2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1.2 文献综述

1.2.1 多主体的博弈分析

1.2.2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

1.2.3 本文创新之处阐释

1.3 问题提出

1.4 理论基础

1.4.1 互联网政治学

1.4.2 博弈分析理论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案例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简述

1.6 概念界定

1.6.1 政府危机事件界定

1.6.2 政府危机事件特征

第二章 政府危机事件信息传播博弈参与者分析

2.1 博弈参与者的确定

2.2 博弈参与者之政府

2.2.1 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

2.2.2 政府在转变传播观念

2.2.3 政府职能具有双重性

2.2.4 政府的信息传播策略

2.3 博弈参与者之媒体

2.3.1 媒体具有桥梁的作用

2.3.2 媒体危机报道的变迁

2.3.3 媒体具有双重的属性

2.3.4 媒体的信息传播策略

2.4 博弈参与者之公众

2.4.1 公众的信息需求强烈

2.4.2 舆论领袖的传播策略

2.4.3 普通公众的模仿策略

第三章 茂名市反对PX项目事件信息传播博弈分析

3.1 事件简述

3.2 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博弈

3.2.1 政府与国内媒体博弈分析

3.2.2 政府与外境媒体博弈分析

3.3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博弈

3.3.1 政府与舆论领袖博弈分析

3.3.2 政府与普通公众博弈分析

第四章 重置博弈规则达成博弈双赢

4.1 完善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制度

4.1.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4.1.2 完善媒体监督制度

4.2 完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制度

4.2.1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4.2.2 建立舆情分析机制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正处于突发危机事件频发期,突发危机事件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公共财产和公众健康严重损害。因此政府应谨慎处理突发危机事件,以减少损失、消除负面影响,使社会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维护秩序稳定。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非理性和互动性增强,新媒体也成为突发危机事件助推器,在事件信息传播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有一种突发危机事件极为特殊,那就是政府危机事件,即会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事件。政府危机事件具有紧迫性、破坏性、敏感性、扩散性的特征。而且在政府危机事件中政府身份复杂,不仅充当了危机事件的裁判员和协调者,还是危机事件的涉事者。在事件解决过程中,容易出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碰撞,政府如处理不当,则易造成社会愤慨和恐慌,影响政府和法律的公信力。
  因此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以政府为研究中心,分析政府与其他博弈参与者媒体、公众之间的博弈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设置有利于实现双赢的博弈规则。在政府危机事件之后,政府就可在新的博弈规则之下,采取有效的危机语艺公关策略,化解危机。
  具体来说,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法,选取2014年茂名市反对PX项目游行的热点事件,用益损博弈来分析事件各主体在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依据,以及最终导致的结果。
  在研究分析后发现,在三大传播主体均追求自身最大利益而行动时,但总是事与愿违,且社会总收益也有所下降。政府和媒体更偏向于传播正面事实信息,隐瞒负面信息。而政府危机事件所涉及的负面信息较多,这就造成了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和媒体并不愿意对此进行报道,从而导致正常社会传播系统的功能减弱、流言等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此时,网络舆论领袖和外境媒体更倾向于采取散播流言的策略,并且由于首因作用发生影响,公众对于流言深信不疑,媒体和政府再进行舆论引导就比较困难。在此种情况下并不能促进事件有效解决满足公众诉求,媒体公信力还会受到质疑,政府也不能挽回形象。
  这是因为政府与其他两大主体之间的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参与者只是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用考虑甚至会损害其他参与者的利益。因此,政府应尝试从非合作博弈转化为合作博弈,重新建立有约束力的博弈规则,以实现博弈参与者之间的正和博弈。
  要想实现双赢,政府应提前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制度,包括信息公开制度、媒体监督制度、快速反应机制以及舆情分析机制。以便在政府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可以系统、快速地采取行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化解政府自身的危机,还可以实现整体社会利益的增加,最终实现正和博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