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h】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长效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左氧氟沙星的研究与市场状况

1.1.1 积极方面

1.1.2 消极方面

1.2 壳聚糖抗菌抑菌性能研究状况

1.3 壳聚糖作为氟喹诺酮类药物缓释载体的研究状况

1.3.1 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可行性

1.3.2 壳聚糖作为氟喹诺酮类药物缓释载体的剂型及应用研究

1.4 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

1.4.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1.4.2 壳聚糖微球的作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左氧氟沙星微球

2.1 前言

2.2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微球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微球性能表征

2.3 结果

2.3.1 正交实验结果

2.3.2 目测结果

2.3.3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2.3.4 荧光显微镜观测结果

2.3.5 曲线绘制图

2.3.6 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2.3.7 X射线衍射(XRD)观察结果

2.3.8 热失重(TG/DTG)观察结果

2.3.9 红外光谱(FT-IR)观察结果

2.4 讨论

2.4.1 壳聚糖浓度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2.4.2 壳聚糖分子量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2.4.3 油水比、转速、乳化剂种类对微球质量的影响

2.4.4 壳聚糖/戊二醛摩尔比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2.4.5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质量比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2.4.6 反应时间对微球缓释性能的影响

2.5 结论

第三章 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左氧氟沙星纳米粒

3.1 前言

3.2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纳米粒制备与性能表征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纳米粒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正交实验结果

3.3.2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3.3.3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3.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结果

3.3.5 粒径测定结果

3.3.6 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曲线

3.3.7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微球制备方法比较

3.4 结论

第四章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微球的体外释药机制探讨

4.1 前言

4.2 释放过程回归模型的选择

4.2.1 模型必备的基本特征

4.2.2 信息量准则AlC

4.2.3 常用药物释放模型

4.3 药物释放机制探讨

4.3.1 壳聚糖载药微球药物释放机制

4.3.2 左氧氟沙星释放机制初步探讨

4.4 结论

第五章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微球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缓释微球细胞毒性实验

5.3.2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缓释微球抗菌性能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缓释微球体外细胞毒性结果

5.4.2 壳聚糖—左氧氟沙星缓释微球体外抗菌性能结果

5.5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及参加会议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二 主要氟喹诺酮类药物研发情况

展开▼

摘要

本论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别对乳化交联法和离子凝胶法制备的壳聚糖(CS)-左氧氟沙星(LOF)缓释微球的实验过程参数进行了优化,制备出长效缓释CS-LOF微球。系统研究了不同制备因素对缓释微球质量的影响,最终获得了抗菌性能良好的CS-LOF长效缓释微球。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TG)、X射线衍射(XRD)、细胞毒性等检测手段对微球理化及抗菌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结论:
   1、CS分子量为98000,质量浓度为30mg·ml-1,油水比为5,CS与戊二醛摩尔比为1,转速为1500r·min-1,CS与LOF质量比为2,反应时间为1h时,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CS-LOF微球综合性能最优:该条件下制备的缓释微球的粒径为1.59um,跨距为0.99,载药量为21.71%,包封率为80.49%,T90(药物释放90%所对应的时间点)达188.5h。
   2、CS质量浓度为2mg·ml-1,三聚磷酸钠质量浓度为2mg·ml-1,CS与LOF质量比为0.5,CS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为4时,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的CS-LOF纳米粒综合性能最优;该条件下制备的CS-LOF纳米粒的粒径为140nm,跨距为0.95,载药量为6.13%,包封率为24.91%,T90为56.5h。
   3、离子凝胶法制备的CS-LOF纳米粒体外药物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乳化交联法制备的CS-LOF微球体外药物释放遵从扩散-松弛模型,即在释药初期,微球以表面释放为主,随后出现载体溶胀释药特征。
   4、合理调节乳化剂的HLB值能改善乳化交联制各CS-LOF微球过程中微球的成球效果及粘连现象。
   5、CS浓度、LOF加入量、戊二醛用量能够显著影响CS-LOF缓释微球体外释药性能,而CS分子量和反应时间对微球体外释药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6、随着CS-LOF微球在PBS溶液中缓释时间的延长,释放介质的抑菌圈直径增大;CS-LOF微球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较LOF小,说明制备的微球具备更强的体外抗菌、杀菌性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