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碳-芳纶混杂二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后疲劳性能实验研究
【6h】

碳-芳纶混杂二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后疲劳性能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二维编织结构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2 碳-芳纶纤维混杂编织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3 复合材料冲击后压缩疲劳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芳纶混杂二维编织物设计及其复合材料制备

2.1 增强纤维与树脂体系

2.2 二维编织物结构参数设计与编织

2.3 复合材料层合板制备

2.3.1 RTM工艺过程

2.3.2 层合板参数

第三章 碳-芳纶混杂二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性能

3.1 测试标准

3.2 测试设备

3.3 试验件的制备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冲击载荷-时间曲线

3.4.2 冲击能量-时间曲线

3.4.3 试样冲击凹坑深度测量

3.4.4 冲击损伤形貌观测与分析

3.4.5 冲击内部损伤超声成像评估

3.5 小结

第四章 碳-芳纶混杂二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后压缩性能

4.1 测试标准与使用仪器

4.2 试验过程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无损层板面内轴向压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试样冲击前后面内轴向压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碳-芳纶混杂二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后压缩疲劳性能

5.1 压缩疲劳测试方法及试样制备

5.2 压缩疲劳测试结果分析

5.2.1 疲劳寿命

5.2.2 疲劳试验力学响应

5.2.3 疲劳损伤模式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不足

6.1 总结

6.2 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二维编织物制造工艺相对简单,编织参数可设计性较灵活,其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面内比强度和比模量,抗冲击、耐疲劳及整体性能好等优点。碳纤维具有高强高刚等优点,芳纶纤维具有较高的伸长率和优良的断裂韧性,两者进行混杂使得材料良好的力学性能得到最大限度保留,实现了减重和改善复合材料断裂韧性的目的。因此,通过设计碳-芳纶纤维二维三轴混编方式,可以实现混杂复合材料各项力学性能折中设计。
  本课题设计并制备了三种不同混编方式的碳-芳纶混杂二维编织复合材料,包括轴纱芳纶纤维、编织纱碳纤维复合材料,轴纱碳纤维、编织纱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轴纱芳纶纤维、编织纱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作对比试验,通过对混杂复合材料进行低速冲击及冲击后压缩疲劳试验,评价其抗冲击性能和冲击后压缩疲劳性能。
  对四种复合材料试样进行落锤冲击试验,然后进行相关参数(如峰值载荷、弹性应变能、凹坑深度及损伤面积等)测量,初步评价材料抗冲击性能。加入芳纶纤维后,轴纱芳纶纤维、编织纱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轴纱碳纤维、编织纱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峰值载荷比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分别增加了14.4%和7.0%,表明其承载能力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对于弹性应变能,三种混杂复合材料均高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分别增加了82.4%、140.1%和105.5%,说明轴纱碳纤维、编织纱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冲击吸收能量最低;对比凹坑深度,碳纤维复合材料凹坑深度最大(0.878mm),三种混杂复合材料凹坑深度分别比其降低了39.4%、85.1%和86.3%;超声扫描图像显示,内部损伤面积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轴纱芳纶纤维、编织纱碳纤维复合材料面积较大,分别为371.65mm2和373.13mm2,编织纱为碳-芳纶纤维的其它两种复合材料损伤面积较小,分别比碳纤维复合材料低65.4%和69.3%。
  对冲击前后复合材料进行了面内轴向压缩试验。无损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层板压缩破坏载荷最大(37.45kN);混杂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相比,压缩载荷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30.6%、32.9%和56.4%。四种冲击前后复合材料面内轴向压缩性能进行对比,冲击损伤使得碳纤维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和模量分别下降了20.19%和9.37%;对于轴纱芳纶纤维、编织纱碳纤维复合材料,压缩强度下降了16.85%,模量无明显下降,轴纱碳纤维、编织纱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参数变化相近;轴纱芳纶纤维、编织纱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模量下降百分比数值最大。应变云图中,冲击前后碳纤维复合材料应变方式主要为弯曲拉伸应变,试样产生了较严重的破坏损伤;三种混杂复合材料中,轴纱碳纤维、编织纱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压缩应变最小,损伤程度和损伤面积最低,具有较强的抵抗失效及弹性变形的能力。
  对含冲击损伤复合材料在60%应力水平下进行压缩疲劳试验,初步评价其疲劳性能。对比疲劳寿命,轴纱芳纶纤维、编织纱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最长(443197),轴纱碳纤维、编织纱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其次(77523),但后者刚度下降程度最低(11.84%),表明在疲劳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具有较优良的抵抗弹性变形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