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因材施教,因材施评——基于理性思维的建筑设计教学与评价
【6h】

因材施教,因材施评——基于理性思维的建筑设计教学与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范围

2.1 研究时段

2.2 研究对象

3 课题研究的现状

3.1 对于国外建筑教育的既有研究

3.2 对于中国建筑教育的既有研究

3.3 既往研究特点总结

4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4.1 研究方法

4.2 论文研究框架

5 创新点

创新点1

创新点2

创新点3

第一章 中国建筑教育思想与设计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

1.1 中国“学院式”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1.1 “鲍扎”体系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影响

1.1.2 中国“学院式”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1.2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2.1 “包豪斯”体系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1.2.2 美、日建筑教育体系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影响

1.2.3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1.3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1.3.1 “建构’’教学思想

1.3.2 “研究型”教学思想

1.3.3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

1.3.4 强调建筑技术的教学思想

1.3.5 运用数字技术的教学思想

1.3.6 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思想

1.4 近现代中国建筑教学思想影响下的设计教学评价

1.4.1 学院式教学思想对设计教学评价的影响

1.4.2 现代建筑思想初期与探索时期的设计教学评价

1.4.3 现代建筑思想飞速发展时期设计教学评价的改革

1.5 知识经济时代建筑设计教学评价的发展动态

1.5.1 “建构”教学思想对设计教学评价的影响

1.5.2 研究型教学思想对设计教学评价的影响

1.5.3 基于认知模式的设计教学评价

1.5.4 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教学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建筑院校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2.1 重点建筑院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以选取的代表性院校为样本

2.1.1 清华大学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2.1.2 同济大学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2.1.3 东南大学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2.1.4 天津大学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2.2 普通建筑院校办学目标与定位的分析比较——以选取的代表性院校为研究样本

2.2.1 十所院校的办学历史与现状

2.2.2 十所院校的师资对比

2.2.3 十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分析

2.3 普通院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特点

2.3.1 普通建筑院校与重点建筑院校之间的差异

2.3.2 传统培养模式的得与失

2.3.3 普通建筑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4 建筑设计课程设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北方工业大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2.4.1 建筑学的培养目标

2.4.2 各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定位

2.4.3 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的现存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理性思维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以二年级为例

3.1 建筑设计课程设置构想

3.1.1 确立教学思想

3.1.2 调整课程内容

3.1.3 改革教案设计

3.1.4 调整教学方法与方式

3.1.5 改进教学评价

3.2 课前准备阶段: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组织

3.2.1 教案设计

3.2.2 基础阅读

3.2.3 学生学习模式测试

3.2.4 课程介绍

3.3 课程中期各教学环节的组织

3.3.1 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专题讨论及评价

3.3.2 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调研环节及评价

3.3.3 初步设计阶段及评价

3.3.4 完善与深化设计阶段及评价

3.3.5 实际建造阶段及评价

3.4 课程后期的教学安排

3.4.1 实物成果的提交及评价

3.4.2 非实物形式的评价

3.4.3 课程总结及反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中的专题训练

4.1 “练习”的起源与发展

4.1.1 以海杜克的“九宫格”为代表的经典练习

4.1.2 “建筑分析练习”与“苏黎世模式”

4.1.3 “练习”在中国高校的发展

4.2 “练习”在NCUT的继承与创新

4.2.1 “练习”设置的意义

4.2.2 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专题训练

4.2.3 专业理论课程中的专题训练

4.2.4 技术课程中的专题训练

4.3 “练习”的评价方法

4.3.1 设计课程中专题训练的评价

4.3.2 专业理论课程中专题训练的评价

4.3.3 技术课程中专题训练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验的成效与成果举例

5.1 课前准备阶段的教学实验成效

5.1.1 教案设计的改革效果

5.1.2 学生学习模式测试及相关研究的优势

5.1.3 基础阅读环节设置的必要性

5.2 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实验成效

5.2.1 专题讨论与调研环节的成效

5.2.2 教学实验前后方案设计成果的对比

5.2.3 专题训练的教学成效

5.3 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的成效

5.3.1 设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方向

5.3.2 建立多元化的设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意义

5.3.3 设计教学评价效果的反馈

5.4 设计教学过程成果举例

5.4.1 “空间·街道”设计教学过程成果

5.4.2 “空间·环境”设计教学过程成果

5.4.3 “空间·城市”设计教学过程成果

5.4.4 “空间·场地”设计教学过程成果

5.5 设计教学成果图纸举例

5.5.1 “空间·街道”设计成果图纸

5.5.2 “空间·环境”设计成果图纸

5.5.3 “空间·城市”设计成果图纸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深受鲍扎体系影响的中国传统建筑教育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针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由培养单纯的建筑设计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需要对如何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想、制定培养计划、选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力求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建立“可操作”与“可控制”的设计教学体系,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阶段、分标准的多元化课程评价。
  论文对二十世纪至今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建筑设计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教学思想之间的异同,归纳出当前国内外各种建筑设计教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借助案例研究从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不同教学思想影响下的教学实践中可借鉴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模式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和在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实验性实践,从宏观的教学培养目标到微观的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出量化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符合国内普通院校实际情况的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提出适应其自身发展特性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及评价体系策略。
  研究围绕建筑学的本体问题这一核心,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设计教学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框架,提出在教案设计时将“渐进式”与“脉冲式”两种教学过程有机结合,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筑设计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设计研究能力。同时,基于认知理论与学习模式理论,结合建筑学专业特色引入并加以改进了科尔布的学习模式类型测试,对传统的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及评价时段进行了重新定位,建立了多元化的纵向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习模式类型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设计思维、语言表达、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更为清晰、准确、有效的评价,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因材施评的教学目标。

著录项

  • 作者

    崔轶;

  •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

  • 授予单位 天津大学;
  • 学科 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张颀;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U2-4;
  • 关键词

    建筑教育; 建筑设计课程; 教学实践; 教学评价;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19:22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