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改性聚丙烯/硅橡胶界面绝缘击穿的发展机理研究
【6h】

改性聚丙烯/硅橡胶界面绝缘击穿的发展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可回收电缆料及PP电缆的研究现状

1.3 界面击穿现象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交流电压下固体电介质界面击穿的一般模型

2.1 固体-固体电介质界面的电击穿

2.2 实际接触面积理论

2.3 界面的等效复合弹性模量及应用

2.3.1 界面等效复合弹性模量的概念

2.3.1 考虑界面等效复合弹性模量的界面击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弹性体含量对交流电压下PP/SiR界面击穿过程的影响

3.1 试样制备与实验设置

3.1.1 试样制备

3.1.2 界面放电实验系统设置

3.2 弹性体含量对PP的性能的影响

3.2.1 PP/弹性体共混物的微观结构

3.2.2 弹性体对PP机械性能的影响

3.2.3 弹性体对PP电气性能的影响

3.3 弹性体含量对PP/SiR界面放电特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表层氯化对交流电压下PP/SiR界面放电特征的影响

4.1 表层氟化及其应用

4.2 试样制备和实验过程

4.1.1 试样制备

4.1.2 PP表面理化结构测量与表征

4.1.3 界面放电实验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未氟化PP/SiR界面放电的典型过程

4.2.2 表层氟化对PP/SiR界面放电特征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电力电缆尤其是挤塑电缆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输、配电系统中。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属于热塑性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有良好的电气性能,未来聚丙烯代替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缆中间接头是电缆系统最薄弱的环节,电缆主绝缘和接头绝缘之间的界面存在较强的切向电场,易于诱发界面放电和击穿事故。为保障PP电缆中间接头的绝缘安全,有必要针对PP和电缆中间接头绝缘界面击穿的引发机理、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并探讨提高界面击穿强度的材料改性方法。本文旨在得到固体-固体电介质界面击穿的理论模型,研究添加弹性体和氟化改性PP/硅橡胶(Silicone rubber,SiR)界面击穿过程的影响,分析不同改性方法对PP/SiR界面击穿过程的作用机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采用两种弹性体,辛烯乙烯弹性体POE(DOW8510)和丙烯基弹性体PBE(Vistamaxx6202)对iPP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不同弹性体含量共混物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分析了交流电压下不同弹性体含量共混物与SiR界面击穿的引发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加入POE和PBE均能对PP/SiR界面的击穿时间有较大的延长,但弹性体含量达到35wt%以后击穿时间开始缩短。由于PBE和POE与PP的相容性不同,导致其共混物的微观结构不同,陷阱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使得PP/POE与SiR和PP/PBE与SiR界面放电起始阶段时间和放电发展阶段时间有所区别。
  采用表层氟化的方法对iPP进行改性,探究了表层氟化对PP/SiR界面放电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氟化使PP表面形成C-F层,静态接触角下降,粗糙度变大。与未氟化PP/SiR界面放电过程相比,氟化后PP/SiR界面放电的起始阶段变缓慢,但发展阶段显著加快,总的击穿时间缩短。分析认为,表层氟化导致的PP表面陷阱能级、粗糙度和吸附水份的变化,是影响界面击穿特征的根本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