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就业压力下的制度变迁——1980年代初中国城镇民营经济复苏的契机
【6h】

就业压力下的制度变迁——1980年代初中国城镇民营经济复苏的契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意义与研究主题

一、所有制改革的难度与选题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主题

第二节本文的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一、本文需要界定的几个概念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第二章“一大二公”:传统体制下所有制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体制下的所有制理论

二、传统体制下的所有制政策

三、传统体制下的就业政策

第三章“三结合”的就业方针:一场逼出来的改革

第一节1970年代术期的就业危机

一、1970年代末期中国的就业形势

二、“知青返城”——就业危机的导火索

第二节原计划经济体制解决就业危机的条件

一、“归口包干”、“子女顶替”制度

二、“清退压缩”

三、宏观经济形势的约束:国民经济调整

第三节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的改革探索

一、摸索阶段

二、制度的创新和推广

三、改革探索成功的原因

第四节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的特点

一、过渡性制度安排特征

二、政府诱导下的微观主体制度创新

第四章民营经济引领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一、城镇民营经济的产生、发展和作用

二、理论观念和政府决策的变化

第五章平滑式体制转型启动的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改革时序与压力最大原则

一、改革时序

二、来自转型实践的证明——就业压力下的制度变迁

第二节边际推进一平滑转型的阻力最小化路线

一、过渡性制度安排与边际改革

二、所有制结构调整中的“边际”特征

第三节限期剩余一平滑转型持续推进的机制

一、为减少改革阻力的利益补偿

二、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原因

参考文献

中文书籍

中文论文

中文译著

后记

展开▼

摘要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转型,这场变革的起步是从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开始的,那么,在当时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所有制结构180°的大转弯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的意义和影响,及其后续发展所谈甚多,而对于所有制结构改革最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却研究甚少。本文希望在详细考察历史的情况下,对所有制结构改革发生的背景、条件和全过程作具体分析,以对转型理论作丰富和补充。另外,就所有制结构改革理论这一研究领域,以往研究关于农村改革的文章较多,而研究这个时期关于城镇改革的文章不是很多,本文希望将研究领域界定在中国城镇,对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作全过程研究,以弥补过往研究的空白。 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是在70年代末的就业危机下引发的,政府在就业压力下不得不进行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其本意是为了解决就业危机,然而,微观主体一旦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就会捕捉潜在的制度收益,进行创新制度。于是,一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就将原所有制结构发展带入了新的发展方向,城镇民营经济应运而生。 城镇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经济界、理论界和决策层来说,都是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民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对我国连续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基础和加速的作用;同时,经济领域的实践也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新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框架和束缚,指导国民经济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经济界和理论界的发展和革新,也促进了决策层的变化,特别是政策的变化,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态度,经历了从开始的“允许存在”,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最后的“坚定不移的鼓励和支持”这样一个过程。 制度变迁过程是一个自然演化过程,不是一个均衡过程。对制度变迁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的最好方法是案例研究,而不是以均衡概念为基础的计量分析。因此,针对所有制结构调整改革,本文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并引入了过渡性制度安排分析工具,考察整个改革发生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总结了平滑式体制转型1启动和成功推进的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