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性别视角下的茅盾女作家论
【6h】

性别视角下的茅盾女作家论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茅盾作家论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茅盾文学观念的政治内涵与其作家论

第二节主题先行的文本解读思路

第三节作家论的基本批评模式

第二章茅盾女作家论的性别内涵

第一节性别因素与批评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性别意识与作家作品的评价

第三节性别观念的内在矛盾与其文学批评

第三章茅盾女作家论性别倾向的文化土壤

第一节传统与外来的思想文化资源

第二节个性特征及其创作经验

第三节时代和政治的制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对茅盾的女作家论进行性别审视。茅盾早期的女作家主要是《冰心论》、《庐隐论》和《女作家丁玲》等几篇。之后的《<呼兰河传>序》由于在批评方法和写作思路上与之前作家论的相似,本文亦将其置于作家论的范畴展开讨论。所谓“性别审视”,指的是通过男性、女性性别符号结构的编述、解读和性别象征意义的设定与接受,对社会文化系统加以理解与判定。性别是社会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它是社会文化系统存在与运作的内在、本源性的决定因素之一。性别联同阶级、种族以及宗教身份等构成因素决定了社会组织基本成分之间的关系。所以,它无疑是我们切入社会文化系统的有效视域之1990年代以来,以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论文专著日趋丰富,但绝大部分针对的是女性文学创作。虽然这在女性文化建构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容易造成女性主义理论陷入只能解读女性文本的偏颇,无法应对更广泛的文化现象,最终导致女性文化的建构失去现实的依托。这类研究固然有其独到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相当的局限:首先,将性别当成惟一的分析范畴,忽视了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与其他范畴之间的联系,而恰恰是这种联系,构建了特定时代下男性、女性的社会文化内涵。其次,将文本抽离出具体历克语境,将男权文化本质化,把男权秩序看成是一个毫无差异的同质体。<'1>这种在丧失历史与逻辑联系的前提下对男权书写的解构必然是无力也无意义的。再次,这类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文学创作,很少从性别的视角对中国的文学批评本身进行反思。 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对茅盾女作家论的性别审视,以性别视角介入文学批评的研究,力求实现对茅盾文学批评更加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充实文学批评之研究的方法;通过社会运动、政治需要对性别特质的漠视与挤压这一既有的现实来探讨政治观念与性别意识之间的关系,思考性别意识发展的空间。 既然性别作为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那么对它的考察就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而非本质主义的。性别认同构成了个人、主体认同的基本内容,它不仅涉及个人生理与心理层面,还涉及社会历史与文化层面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本文要关注的不是性别本身而是批评家对文学批评的性别表述,以及这种表述所赖以产生的背景。因此,写作中不仅要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心理分析方法,而且会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予以充分的重视。 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章,考察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将其置于整个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背景中,探究其文学批评的成就与缺失,加深对茅盾作家论基本特征的理解。第二章,发掘潜在的性别意识这一不同于政治理想、阶级立场、民族种族观念的因素对茅盾女作家论的深刻影响。第三章,对茅盾性别倾向生成的文化土壤及其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丰富和深化对茅盾文学批评的认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