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例的制度分析
【6h】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例的制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特点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特点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占

第五节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解决方法

第二章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例和相关法规

第一节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

2.1.1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的沿革

2.1.2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特点

第二节 清“照刷文卷”例

2.2.1 条例来源、内容

2.2.2 条例的分类和比较分析

第三节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例的相关法规

2.3.1 事例

2.3.2 则例

2.3.3 成案

2.3.4 省例

第三章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例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相关职官设置

3.1.1 中央相关机构、职官设置与沿革

3.1.2 地方相关机构、职官设置与沿革

第二节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相关程序设置

3.2.1 总体过程

3.2.2 期限与范围

3.2.3 方法和类别

3.2.4 罪名与情实

第三节 清代相关律例的具体实施

3.3.1 实施一:清律分析

3.3.2 实施二:则例分析

3.3.3 实施三:“磨勘卷宗”律之成案分析

第四章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例实施效果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清代相关律例的实施效果和影响

4.1.1 积极影响

4.1.2 消极影响

第二节 影响相关律例实施之诸因素及其制度分析

4.2.1 制度性因素

4.2.2 人的因素

4.2.3 背景性因素

第五章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的反思

5.1.1 文书监察法的利与弊

5.1.2 清代监察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节 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的当代启示

5.2.1 制度的完善与权威

5.2.2 社会监督与民众政治参与

5.2.3 程序的限度

5.2.4 寓政治法律之意于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史料、著作、论文均以首字母排序)

致谢

附录

附录A:清律·吏律·公式·照刷文卷律、条例、事例

附录B:清律·吏律·公式·磨勘卷宗律、现行例、成案

附录C:吏部·吏部处分则例

附录D:户部·户部则例

附录E:礼部·礼部则例、科场条例

附录F:兵部·中枢政考、处分则例

附录G:工部·工部则例

附录H:都察院·钦定台规

附录I:国子监则例、理藩部则例、内务府则例

附录J:省例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主要侧重于对文书的检查。“照刷文卷”指相关官吏定期对各部分案牍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各种违规情形,并依相关法律给予督促和惩罚的制度。“磨勘卷宗”制度是指经隔一季,相关检查人员对照刷完毕的文书再次进行查阅,检查失误之处是否已遵照改正,如仍未改正奉行,则当事人按情节轻重论罪的制度。“磨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讲它指的是一种官员考核方式;广义上讲,它则是一种监察方法。本文主要从广义上来理解“磨勘”。清朝照刷磨勘卷宗制度具有系统化、法律化、程序化、普遍化的特点。清朝相关律、条例、事例、则例、省例、成案等为该制度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清朝照刷磨勘卷宗制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行政效率、澄清吏治的作用,但是其诱导性也产生了“舍本取末,实去名存”的后果。清朝照刷磨勘卷制度体系设置相当健全,法律体系相当完善,但是却产生了一种意外的效果,即必然性的假设得到的却是特殊性的结论,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一悖论的产生呢?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希望在对清朝相关制度设置、法律渊源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借鉴历史制度分析方法,从制度、人、背景三个方面对相关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中探求制度自身发展的一些规律。
   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研究对象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特点、研究方法、创新点等;第二章主要是论述清“照刷文卷”和“磨勘卷宗”律例体系,包括律、条例、事例、则例、省例、成案等等;第三章主要论述清朝相关制度设置及律例的实施情况。清朝照刷磨勘卷宗制度相当健全,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关职官设置,另一方面统治者又严格规定了制度运行的程序与规则。制度规定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第四章主要是对相关法律的实施效果进行制度分析。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是影响相关律例实施的制度性因素,而制度自身特点、制度变迁的规律、制度与行为间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制度实施效果的深层原因。在集权专制体制下,包括皇帝、官吏、胥吏在内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构成了影响相关制度实施效果的人为因素。顺治、乾隆、光绪时期的不同政策成为影响该制度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而王朝不同时期的吏治情况则具有政治导向作用。中国传统伦理社会的特征构成了影响相关制度实施效果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第五章主要阐述对相关律例实施效果的反思及其给予当前制度建设的一些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