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论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
【6h】

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论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学界研究现状

二、论文的基本结构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阿伦特转向研究马克思的缘由

第一节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独特的社会生活经历

二、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阿伦特研究马克思的缘由

一、对极权主义、“麦卡锡主义”的反思

二、左翼势力的影响

三、时代的困境不能回避马克思

第二章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

第一节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根源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一、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形成

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

一、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

二、对西方政治传统哲学范畴等级秩序的颠覆

第三节 马克思向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回归的倾向

一、向类似于无阶级、无国家、无劳作的社会状态回归的诉求

二、对希腊城邦理想状态的扬弃:共产主义

第三章 分析马克思的劳动观点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观点与哲学传统的转向

一、产业革命的现实与马克思劳动观点的创立

二、阿伦特论马克思劳动观点对传统的挑战

三、马克思的劳动观实现了哲学传统的转向

第二节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观点的批评

一、夸大劳动的社会作用

二、分析劳动的必然性与人的本质的“悖论”

第三节 阿伦特的人的活动学说及其评价

一、阿伦特对劳动活动的“重新”定位

二、行动: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活动

三、阿伦特与马克思劳动观的分歧

四、未来社会的劳动:对阿伦特质疑的回应

第四章 评析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论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的“助产婆”作用的论述

一、马克思暴力革命思想的产生

二、对西方贬低暴力思想传统的挑战

第二节 阿伦特论马克思暴力革命思想的局限性

一、未超出柏拉图以来以制作来理解政治的传统

二、马克思暴力思想的矛盾

第三节 阿伦特主体交往合法性观点及其评论

一、言谈:政治主体交往合法性的工具

二、阿伦特对暴力革命论的批判的缺陷

第五章 反思马克思的自由观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观的反传统性

一、建立在支配基础上的传统自由观

二、“支配他者的人不能获得自由”

第二节 阿伦特论“自由王国”是否可能

一、“无支配者”自由的困境

二、受必然性制约的人能否获得自由

第三节 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的确立

一、议事会制度:政治自由的理想模式

二、积极自由观

第四节 阿伦特与马克思自由观的比较

一、阿伦特与马克思自由观的相同之处

二、阿伦特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差异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在阿伦特的著作中一个巍然耸立的形象就是马克思。在对斯大林极权主义统治的反思过程中,阿伦特开始关注马克思的思想,并由此考察了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本文在分析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和转向研究马克思的缘由基础之上,选取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分析批判作为研究对象。
  阿伦特围绕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展开论述。她首先从总体上定位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关系。她认为发端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传统政治思想发起挑战。但马克思仍是在运用传统的范畴来颠覆传统,从而使之对传统的颠覆具有不彻底性,尽管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想与希腊古典城邦极其类似,他并没有能够真正回到前柏拉图时期的政治传统。阿伦特集中探讨了支撑马克思政治哲学大厦的三个命题——“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和“支配他者的人不能获得自由”,从而由劳动观、暴力革命论和自由观三个方面来解读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劳动观上,阿伦特认为,马克思与以往哲学家一样,未区分劳动和制作,因而他未能超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框架。阿伦特由此提出了她的人类三活动说(劳动、工作、行动)。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活动,认为现代的社会化生产与私有制的矛盾凸显,要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而瓦解了私域和公域对立的传统政治哲学,而阿伦特则认为,劳动始终属于私人领域,惟有公共领域中的行动才是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活动;面对现代社会暴力因素对人类的威胁,阿伦特批判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思想,认为它没有超出以制作理解政治的传统,由此她将言谈确立为政治主体在公共领域里进行合法性交往的工具;通过对马克思自由观的分析,阿伦特指出,由于马克思要消灭私有制,取消私人领域,所以他的自由王国理论只是乌托邦的幻想。她力求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重振和复兴古代城邦的公共领域,向柏拉图之前的政治思想回归。
  虽然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多有曲解和批判,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在阿伦特政治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参照系的作用。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解读对于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新的契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她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对20世纪西方消费主义盛行、政治冷漠的批判,对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呼吁,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