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超枝化共聚物在药物控释体系中的研究
【6h】

新型超枝化共聚物在药物控释体系中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两亲性共聚物纳米粒子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两亲性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1.1.1 两亲性共聚物的分类

1.1.2 两亲性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1.1.3 两亲性共聚物的组成及性能

第二节 两亲性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I.2.1两亲性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1.2.2 两亲性共聚物纳米粒子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三节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聚乳酸共聚物纳米粒子作为生物大分子给药系统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聚乳酸共聚物(HPG-PLA)的合成

2.2.3 HPG-PLA的表征

2.2.4 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2.2.5 共聚物纳米粒子的表征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2.3.1 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聚乳酸(HPG-PLA)的合成

2.3.2 共聚物的表征

2.3.3 共聚物纳米粒子的表征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聚乳酸共聚物纳米粒子作为生物大分子给药系统的释放机制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聚乳酸(HPG-PLA)的合成

3.2.3 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共聚物纳米粒子的表征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3.3.1 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单聚乳酸臂(HPG-PLA)的合成

3.3.2 共聚物纳米粒子的表征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聚乳酸共聚物纳米粒子作为小分子疏水药物给药系统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单聚乳酸臂(HPG-PLA)的合成

4.2.3 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4.2.4 共聚物纳米粒子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单聚乳酸臂(HPG-PLA)的合成

4.3.2 共聚物纳米粒子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纳米粒子在作为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是目前的科学前沿,它们可以通过吸附和包埋的方式将活性药物装载到其基质上,对提高药物利用率和保持药物活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子作为给药载体,在药物控释、靶向器官和组织、运送蛋白质和基因药物等方面作用巨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合成了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HPG).聚乳酸(PLA)两亲性共聚物,制备了纳米粒子,评价了其物理化学性质。材料合成方法简单,纳米粒子的载药量高、释药速率可控性强,有望成为新型的给药系统。
   一、共聚物的合成
   合成了一系列生物可降解和相容性好的超枝化聚缩水甘油醚-聚乳酸两亲性嵌段共聚物(HPG-PLA)。材料制备条件温和;改变反应过程中HPG和PLA的投料比,可以控制共聚物的结构。
   二、共聚物纳米粒子的物化性质
   1.共聚物纳米粒子的载药量
   共聚物纳米粒子对小分子疏水性药物(槲皮素为药物模型)载药量在优化的条件下可达26.5%。药物不仅能够和疏水的PLA片段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相结合,而且能够进入支化的HPG当中,所以载药量较高。
   共聚物纳米粒子对大分子蛋白质药物(BSA为药物模型)载药量在优化的条件下可达23.0%。蛋白不仅能够和疏水的PLA片段通过亲疏水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而且能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和HPG相连接,同时蛋白表面的氨基酸残基可以和支化的HPG相互作用,因此载药量较高。
   2.载药纳米粒子的释放行为
   载大分子类蛋白和小分子疏水性药物的纳米粒子,释放行为都分为两个阶段。起初的突释阶段,由纳米粒子表面附近的药物释放导致;随后的缓释阶段,由纳米粒子内部包埋的药物释放导致。蛋白类物质总释放时间达到4天,小分子药物总释放时间可达10天;共聚物纳米粒子可作为药物的缓释载体。
   随着共聚物结构、分子量、释放介质pH值和纳米粒子载药量的不同,药物释放行为的差异性较大;通过改变或调节上述因素,可以精确调控载药系统的释放行为,从而开发出能够满足特定释放需要的药物载体。
   为了认识载药纳米粒子的释放机制,本文以载蛋白类纳米粒子为例,用多种数学模型对其释放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蛋白的扩散和组成纳米粒子共聚物的松弛共同决定着载药纳米粒子的释放行为;而共聚物的降解并未对释放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为设计出能够满足特定释放需要的药物载体提供了理论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