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1945-1976)
【6h】

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1945-1976)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本课题的选题缘起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五、有关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第一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1945)

第一节 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形成

一、华侨迁移菲岛的社会背景

二、华侨“甲必丹”制度的形成

三、华人移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四、马尼拉中华商会创立及其初期活动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应运而生

一、菲岛华侨对华文教育的诉求

二、晚清政府华侨教育政策的演进

三、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契机

四、中西学堂及华侨教育会对侨教的促进

第三节 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的华文教育

一、西班牙统治时期对华文教育的抑制

二、美国统治时期华文教育的自由发展

三、日本黑暗统治时期华文教育的停滞

第二章 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战后初期菲律宾时局对华侨社会的影响

一、罗哈斯总统的华侨政策

二、华侨社会的移民特征

三、华侨社会商业的进步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复苏

一、菲岛华侨学校的复课

二、“教育协定”对华文教育的保障

三、华侨社会对华文教育的推动

第三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台湾因素

一、国共两方在华侨社会的角力

二、台湾利用“美援”对华文教育的扶助

三、台湾当局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前行中的菲律宾华文学校

一、战后初期的华文学校

二、华校学制与课程的调整

三、个案分析:中正学院的发展之路

第三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进步与繁荣

第一节 华侨社会对华文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商总的诞生与华侨社会的进步

二、华社的“国语推行运动”

三、华社宗亲会奖助金制度的设立

第二节 新中国的华侨政策

一、侨务委员会与护侨政策

二、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政策

三、国家意识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华侨的社会文化教育

一、华文报刊的发展演进

二、华文新文学运动之嬗变

三、华侨图书馆、广播的建立

第四节 华文教育体制成因之利弊

一、菲政府有利的华侨教育政策

二、华文学校的教育“半督察”

三、华文学校“双重学制”的弊端

第五节 繁荣发展的菲律宾华文教育

一、华校教育的蓬勃兴盛

二、儒家文化在菲律宾的影响

第四章 “菲化运动”与华校危机

第一节 菲律宾政府的“菲化运动”

一、经济国家主义的产生

二、加西亚的“菲人第一”理论

三、“菲化运动”的缘起及菲化案

第二节 教育菲化案与华校危机

一、台湾“大使馆”对侨校案的反应

二、华校联合总会的奋力抗争

三、华校危机与教育菲化政策的形成

第三节 教育菲化案对华校的影响

一、华校的“双督察”教育政策

二、华文课程的被动调整

三、华文教育陷入逆境

第四节 华社动荡与认同的转向

一、华侨社会的内外冲突

二、马卡帕加尔的华侨政策

三、商总更名与华社认同的转向

第五节 华校的华文教育蜕变

一、华校教育体制与目标的转轨

二、夹缝中生存的华文学校

第五章 菲华融合进程中的华文教育

第一节 华人族群的加速融合

一、中国政府华侨政策的调整

二、马科斯政府华侨政策的改变

三、华文教育在菲华融合的作用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调和与适应

一、华人社会国家认同的转变

二、菲化后华文教育的发展障碍

三、华人族群对华文教育的依赖

第三节 华文教育的理性与客观性

一、华文教育的去政治化定位

二、华文教育与华人的生存结合

三、华文教育要面向社会

第四节 多元文化架构下的华人文化

一、菲岛多元文化对菲华社会的冲击

二、华人社会文化的传承与改造

三、菲华社会文化认同的变迁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战后菲律宾华侨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包括“菲化运动”对华社的冲击;国共两方在华社的角力;华侨社会的内外冲突;教育菲化与华校危机;华侨社会转化为华人社会;华侨经济的腾飞;华人的政治认同转向和文化变迁等,而这些变化都涉及到国际背景、外交关系、国家和民族政策等,但凡此种种在华文教育领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鲜明反映。受这些因素影响,菲律宾华文教育在1945-1976年期间的发展,经历了跌宕曲折并导致了根本性的变迁。因此,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发展史,也是华侨社会变迁和华人融合进程的“晴雨表”,还是研究冷战时期中菲外交关系的一个极好视角。
  本文主要对菲律宾战前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战后初期华文教育的发展机遇、华文教育的进步与繁荣、“菲化运动”与华校危机、菲华融合进程中的华文教育的变迁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笔者结合华人移居菲岛的社会背景,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文教育的应运而生以及殖民统治时期的华文教育等内容,回顾战前的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史。其次,选取战后初期菲律宾华侨社会的移民特征,华侨恢复受到战争摧残的华文教育,中菲两国的华文教育政策,华文教育发展的台湾因素等为内容,阐述战后华文教育复苏和迎来的快速发展机遇,以及台湾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影响。第三,通过华侨社会的进步对华文教育的推动,“国语推行运动”、宗亲会奖助金制度、华侨图书馆、华文报刊和华语广播的推广,以及华文诗歌、戏剧、文学和散文在华社的发展,论述了对华文教育的促进,以及华文教育发展也带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第四,剖析教育菲化案的产生,华校对菲化案的奋力抗争,菲律宾政府对华校施行“双督察”政策等,详尽阐述华校危机的产生和演变历程,教育菲化是撼动华侨社会最严重的菲化案,由此引发的华社动荡和认同的转变。第五,中国政府取消双重国籍政策,鼓励华侨主动加入菲律宾国籍。“文革时期”中国政府华侨政策的偏差,导致部分华侨对祖国产生了离心倾向。与此同时,马科斯总统却放宽了“外侨入籍归化法令”,大批华侨为生存需要迅速加入菲籍,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过渡,缓解了教育菲化案带来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危机,也加速了华侨的同化融合进程。随着华人处境的改善和地位的提升,华人的移民观也由“落叶归根”转为“落地生根”,从此华人把菲岛作为自己的家园,华文教育走向融合之路,华校教育体制、内容和目标都随现实的要求发生了变迁。在菲华融合进程中,华文教育也经历了调和与适应,主要还是要理性与客观性地面对现实,更好地在菲律宾多元文化中保持中华文化特质和拥有一席之地。
  通过对战后30余年华文教育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华文教育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增强了华人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提高了华侨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华侨社会的进步,提升了华侨生存的竞争力,使华人族群成为菲律宾社会最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之一。此期间菲律宾华文教育受台湾的影响极大,台湾出于政治目的积极扶助菲律宾华文教育,对薪传和弘扬中华文化起到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广大华侨的困惑和纷争。菲律宾政府为同化华侨,制定了“教育菲化案”,加速了华文教育的蜕化进程。菲律宾华人在政治认同转化的情况下,为适应当地生活而融入当地社会,教育文化也逐渐趋向于主流社会,这是华文教育日渐式微的根本原因。华文教育促进了中菲文化交流,也有利于菲华民族的融合。而菲华民族融合并不意味着华人族群要放弃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而是要汲取菲律宾的民族文化营养,并用优秀的中华文化丰富菲律宾民族文化的内涵,为菲律宾国家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