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开放条件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及机制研究
【6h】

开放条件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及机制研究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四节 产业升级的特征及其表现

1.4.1 产业升级的特征

1.4.2 产业升级的表现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经验文献回顾

第一节 产业升级的基础条件

2.1.1 静态与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2.1.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1.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第二节 国际产业转移与升级理论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2 雁阵模式及其拓展

第三节 产业链国际分工与FDI对东道国产业升级的影响

第四节 有关产业升级的经验研究

第五节 总结

第三章 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

第一节 我国制药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1.1 世界药品市场的格局

3.1.2 制药业的特性

3.1.3 跨国制药公司的资源竞争策略

3.1.4 制药业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

第二节 我国电子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2.1 外商在电子行业的投资现状及其趋势

3.2.2 三大电子产业集群的本土联系

3.2.3 电子行业中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

3.2.4 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控制

第三节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3.1 世界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

3.3.2 金融危机对石油化工业跨国公司的影响及其策略反应

3.3.3 外资在中国石油化工业的现状

3.3.4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节 跨国公司产业链国际分工的行业数据分析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机制研究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与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方向选择

4.1.1 全球价值链的特性与产业升级形式

4.1.2 全球价值链特性对后进者产业升级的影响

4.1.3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第二节 国家钻石体系与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4.2.1 钻石体系升级与产业升级

4.2.2 钻石体系升级的内容

第三节 国家创新体系与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动力传递

4.3.1 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架构

4.3.2 创新行为主体的培育

4.3.3 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4.3.4 创新环境的打造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制造业升级

4.4.1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的条件

4.4.2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影响的阶段性差异

第五章 我国部分细分产业的升级案例研究

第一节 程控交换机产业升级

5.1.1 产业升级的过程

5.1.2 产业升级的表现

5.1.3 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生物制药产业升级:正在形成的生物研究外包业

5.2.1 产业升级的过程

5.2.2 产业升级的表现

5.2.3 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节 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

5.3.1 产业升级的过程

5.3.2 产业升级的表现

5.3.3 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升级

5.4.1 产业升级的过程

5.4.2 产业升级的表现

5.4.3 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五节 我国制造业升级的经验总结

第六章 国外制造业升级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的产业升级

6.1.1 产业升级的过程

6.1.2 产业升级的经验

第二节 日本的产业升级

6.2.1 产业升级的过程

6.2.2 产业升级的经验

第三节 新加坡的产业升级

6.3.1 产业升级的过程

6.3.2 产业升级的经验

第四节 国外产业升级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7.1.1 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7.1.2 国家钻石体系的升级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基础条件

7.1.3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要手段

7.1.4 全球价值链下不同类型的产业需要不同的升级策略

7.1.5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政策建议

7.2.1 强化国家钻石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

7.2.2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产业升级传递动力

7.2.3 优化发展环境,为产业升级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起家,建立了覆盖多个产业的制造业体系,但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的企业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高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环节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占据。为寻找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突围路径,众多学者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动力、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为深刻认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困难和机遇奠定了基础。但如同全球价值链的“片段化”一样,这些研究也存在片面化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全球价值链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有关国家创新体系方面的理论纳入到本文的分析框架中,试图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发达国家和中国制造业的情况,阐释了中国制药行业、电子通信制造业和石油化工行业的现实状况,说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是位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所创造的大部分利润被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的销售环节攫取,同时指出“世界工厂”理应不是的归宿,不断向全球价值链攀升才是的切实选择。 本文集合了全球价值链治理和产业升级方面的理论,将中国制造类企业归类为俘获型、层级型和新兴型。其中俘获型企业主要指中国的代工企业,层级型企业主要指跨国公司以FDI形式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以及本地的配套企业,新兴型企业主要指处在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的新兴细分市场中的企业。对应中国制造业的三类企业,本文分别为其指出了不同的升级策略:俘获型企业应采取势力抵消策略,着眼于技术研发、打造品牌、形成范围经济等,以抵消价值链治理者的势力;层级型企业应采取先合作后竞争策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和人才溢出、借助其资本力量等壮大自己,之后利用自己的力量与跨国公司展开一定程度的竞争;新兴企业应采取反“梯子理论”策略,先建立国内价值链(NVC),然后建立区域价值链(AVC),最后建立全球价值链(GVC)。 本文认为产业升级的支撑动力必将是系统性的,“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式的要素升级必将造成产业升级的动力缺乏,鉴于此,本文基于国家钻石体系分析了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指出国家钻石体系各要素的升级与产业升级必须形成互动、同时升级、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夯实产业升级的动力基础。在国家钻石体系中,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构成基础要素,政府和机会构成辅助要素。本着可控性的原则,本文并未对机会进行过多表述,而由于政府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对四个基础要素的影响上,所以本文主要从政府的角度阐述了四个基础要素的升级形式和内容。 虽然国家钻石体系的升级可以为产业升级提供宏观动力,但如果企业不能进行源源不断的创新,这种动力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促使企业实现在价值链上的攀升。如同产业升级的动力支撑来源于国家钻石体系一样,本文同样认为企业创新也应是一个体系作用的结果,所以本文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产业升级的动力传递机制。本文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应该是科研与产业化双向联动的结果。本文所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由创新行为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三个模块构成,创新行为主体指企业、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等,创新资源指人和资金,创新环境指制度、法律、文化、创业氛围等。政府通过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创新环境对创新行为主体施加影响,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扩散则由创新行为主体来完成。 在中国的市场结构中,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强大力量,它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国家钻石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都会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阶段差异性。初期它会有利于中国的资本形成、人力资源的培养、技术与管理经验的积累、市场竞争环境与竞争意识的形成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升级;但是一旦中国企业的升级触及到跨国公司的核心利益,就会受到跨国公司的打压,它们就会通过对中国企业实行抑制自主创新、压制品牌和销售渠道、打压市场势力等手段,阻碍中国企业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 虽然中国的制造业整体上位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但有些细分产业还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同时国外产业升级的经验也可为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本文分析了中国程控交换机、生物制药、汽车零配件、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和美国、日本、新加坡制造业的升级过程,并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结果表明,这些成功经验都可纳入到前面分析的理论框架中。 最后,本文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从强化国家钻石体系、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优化发展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中国制造业升级有所助益。

著录项

  • 作者

    杨德宏;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 授予单位 南开大学;
  • 学科 世界经济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张诚;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价值链;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