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
【6h】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及创新性声明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内生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

1.2.2有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1.2.3给本课题的启示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对象及目标

1.3.2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1.3.3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2章专业化分工与内生技术进步

2.1经济增长的源泉:内生技术进步与分工

2.1.1经济增长

2.1.2内生技术进步

2.1.3技术进步的来源

2.1.4专业化分工

2.2技术进步与专业化分工:效率角度的理解

2.2.1分工效率

2.2.1技术效率

2.2.3分工效率与技术效率的关系:内生技术进步

2.3本章小结

第3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分工演进

3.1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过剩

3.1.1二元经济的结构特征

3.1.2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过剩及其转移的理论评述

3.1.3对我国二元经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3.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分工效率的推进

3.2.1杨格定理:从就业角度的理解

3.2.2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工本质

3.3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分工的作用机制

3.3.1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专业化水平

3.3.2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迂回化

3.3.3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行业(部门)多样化

3.3.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工效率与技术效率

3.4本章小结

第4章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性转移与城市市场效率改进

4.1基于人力资本的结构性就业

4.1.1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

4.1.2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特征

4.2农村劳动力结构性转移:基于人力资本的就业与议价均衡

4.2.1议价理论

4.2.2结构性转移的理论分析

4.3城市效率改进

4.3.1行业(部门)的结构性:分工演进

4.3.2人力资本提高

4.3.3资源配置状况改善

4.4本章小结

第5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服务业多样化

5.1城市经济中的分工深化:多样化服务业的演进

5.1.1行业多样化的界定

5.1.2城市服务业发展:城市劳动力时间价值的变化

5.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家政业兴起的理论分析

5.2.1家政业的发展状况

5.2.2理论工具:超边际分析方法

5.2.4家政业产生的超边际分析

5.3城市中的分工与效率改进

5.3.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分工的驱动作用

5.3.2城市效率改进

5.4本章小结

第6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

6.1农户职能分工:劳动力剩余的矛盾

6.1.1关于农业产业的界定

6.1.2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户职能多样化的两难冲突

6.1.3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的关系

6.2剩余劳动力转移:生产与经营的职能分工

6.2.1农业专业化:经营商在交换过程中产生

6.2.2经营商出现的本质:分工和专业化

6.3农业专业化的理论分析:剩余劳动力转移内生农户职能分工

6.3.1基本模型的建立

6.3.2专业化形态与分工结构

6.3.3结果的讨论

6.4农户职能分工与农业产业分工深化

6.4.1交易成本的节约

6.4.2农业产业化

6.5本章小结

第7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家庭内分工

7.1农户家庭内专业化分工与农户兼业化

7.1.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家庭内分工

7.1.2农户家庭内分工与兼业化现状

7.2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家庭内分工的理论分析

7.2.1理论工具:家庭分工理论

7.2.2家庭内的分工过程:阶段博弈

7.3农户家庭内分工的技术效应

7.3.1转移劳动力的技术积累

7.3.2未转移劳动力对新技术的内生需求

7.4本章小结

第8章从技术进步到制度创新

8.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诱致性技术进步

8.1.1诱致性技术进步模型

8.1.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诱致性技术进步性质分析

8.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技术效率提高的实例分析

8.2.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

8.2.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技术效率作用:以农村为例

8.2.3农村技术效率提高的经济效应

8.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诱致性制度创新

8.3.1诱致性制度创新的条件分析

8.3.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需求

8.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供给

8.3.4制度调整与制度均衡

8.4政策建议

8.4.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基础:渐进式的户籍制度改革

8.4.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人力资本的提高

8.4.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因地制宜的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

8.5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是各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然而,从发展经济学的各种讨论中,我们看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探讨大都着重关注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及劳动力转移后的经济效益。在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各种经验研究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对不同因素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本课题从前人的结论中引入对劳动力转移的“结果”的思考,论文基于从效率角度对分工和技术进步的理解,以分工效率为中间变量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内生技术进步的四种典型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首先从基础理论着手,界定了分工效率和技术效率两个关键概念。从本质上说,分工效率就是配置效率。配置效率的规范解释是帕累托优先改变,或者如果一种产品生产的增加不会减少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那么,效率要求这种改变。技术效率是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实际表现,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一个主体,指在一定成本的约束下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据此,论文阐述了分工效率、技术效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界定了本课题所要应用的内生技术进步的基本概念。 随后,本课题构建了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内生技术进步的四种典型模式的分析框架。其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性转移与城市市场效率改进。论文基于城乡不同劳动力之间的人力资本差异建立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劳动力和厂商三方的议价模型,从行业(部门)的结构性、人力资本提高和资源配置状况改善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性转移对技术效率改进的作用机制。其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服务业多样化。以家政业兴起的超边际分析为例,论文研究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服务业多样化的促进。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市经济的分工细化和专业多样化发展的效应。其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论文研究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不同农户家庭之间的职能分工。并且以生产和经营职能分工的超边际分析为例论述了这种分工格局推进了农业专业化的发展,专业化对交易成本的节约和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家庭内分工。论文通过对农户家庭中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家庭内部分工的博弈分析,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实现农户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在产业上的分工,推进了农户专业化的发展,专业化对技术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结合四种模式的结论,论文应用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和实证数据论证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演进过程是一个制度供给方与需求方不断博弈从而实现均衡的过程。以诱致性创新理论为依据,我们指出,要合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必须构建相应的制度环境。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论文提出了与文章结论相对应的一些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