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湿热地区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研究
【6h】

湿热地区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对微气候舒适度的研究

1.2.1 研究方法

1.2.2 评价方法

1.2.3 微气候舒适度的应用研究

1.3 国内对微气候舒适度的研究

1.3.1 改进WGBT指标的研究

1.3.2 户外微气候舒适度改善研究

1.4 国内外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

1.4.1 从旅游规划的目标探讨旅游气候舒适度

1.4.2 从旅游规划设计的角度探讨旅游气候舒适度

1.4.3 从宏观方面研究旅游与气候的关系

1.5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分析

1.5.1 完善景区微气候舒适度的评估

1.5.2 景区规划设计中重视营造微气候舒适度

1.5.3 景区不同微气候环境中的游客流量和行为研究

1.5.4 加强实地调查,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1.6 本文研究意义

1.7 本文研究重点

1.8 相关概念

1.8.1 微气候

1.8.2 微气候舒适度

1.8.3 旅游景区

1.8.4 湿热气候

1.9 本章小结

第2章 旅游景区户外微气候舒适度评价

2.1 户外微气候评价方法

2.1.1 “Comfa”法

2.1.2 WBGT指标法

2.1.3 TS-Givoni指标法

2.2 景区微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

2.2.1 评价指标

2.2.2 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分级

2.2.3 评价参数

2.4 微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川省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区划

3.1 世界气候区划

3.2 中国气候区划

3.2.1 建筑气候区划

3.2.2 农业气候区划

3.2.3 旅游气候区划

3.3 四川省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区划研究

3.3.1 研究方法

3.3.2 评价结果及气候区划

3.3.3 四川省旅游景区微气候区划分析

3.4 微气候舒适度区划在景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热景区微气候环境中的游客游憩行为研究

4.1 景区旅游气候舒适度与旅游行为

4.2 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勒温环境行为理论

4.3 研究内容

4.3.1 观测地点

4.3.2 观测时间

4.3.3 观测工具

4.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 观测结果

4.4.1 游客流量分布

4.4.2 游客对观测点美感度评价

4.4.3 春秋季微气候舒适度与游客行为分析

4.4.4 冬季微气候舒适度与游客行为分析

4.4.5 夏季微气候舒适度与游客行为分析

4.4.6 不同季节游客体感舒适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热景区景观要素与微气候舒适度研究

5.1 景观要素构成

5.2 景区景观要素

5.3 影响景区微气候的物质要素

5.3.1 海拔

5.3.2 地形

5.3.3 水体

5.3.4 植物对微气候的影响

5.3.5 地面铺装

5.3.6 构筑物

5.4 景观要素影响微气候舒适度的研究方法

5.4.1 实证研究

5.4.2 实地观测

5.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5 地面铺装要素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5.5.1 地面铺装观测类型

5.5.2 不同地面铺装夏季微气候舒适度比较

5.5.3 不同地面铺装类型冬季微气候舒适度比较

5.5.4 讨论

5.6 植物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5.6.1 场地观测类型选择

5.6.2 夏季不同植物景观中微气候舒适度分析

5.6.3 冬季不同植物景观中微气候舒适度分析

5.6.4 讨论

5.7 水体对景区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5.7.1 夏季水体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5.7.2 冬季水体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5.7.3 讨论

5.8 构筑物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5.8.1 夏季构筑物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5.8.2 冬季构筑物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

5.8.3 讨论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微气候舒适度改善的生态旅游景观规划实证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方法和流程

6.3 董坪村调研分析

6.3.1 场地微气候舒适度分析和评价

6.3.2 植物景观要素

6.3.3 其他景观要素

6.3.4 村民诉求

6.3.5 场地调研结果

6.3.6 适应微气候舒适度的生态旅游景观策略

6.4 适应微气候舒适度的植物生态景观

6.4.1 植物改善风环境原理

6.4.2 植物改善风环境技术策略

6.5 适应微气候舒适度的雨水利用景观

6.5.1 雨水收集途径

6.5.2 雨水收集量

6.5.3 雨水蒸散量

6.5.4 雨水生态利用景观

6.6 适应微气候的建筑景观规划

6.7 农业生态景观

6.8 规划建设成效

6.8.1 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6.8.2 雨水收集利用初见成效

6.8.3 董坪村微气候舒适度得到改善

6.9 讨论

6.10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录15

附录1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旅游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季节,游客选择的旅游景区不同,在景区的活动行为也不同。同一景区同一季节,微气候舒适度不同,游客游憩行为也会不同。部分景区部分景点采用机械设备调节室内微气候舒适度以招徕游客,这种做法一方面增加了景区的能耗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更是恶化了室外热环境,也没能满足游客实现到景区接触自然的户外宜人气候环境的愿望。因此,适应或调节改善景区微气候环境,规划设计自然、健康、宜人的旅游景观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内外均已认识到旅游舒适气候对旅游开发经营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旅游景区微气候改善的重要性,但具体的相关研究甚少。在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并取得研究成果:
  第一,旅游景区户外微气候舒适度评价方法。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现有的微气候评价方法,根据游客在景区的活动多在户外环境进行的现状,力求评价指标通用实际,避免过于复杂,本文提出了景区户外微气候舒适度的综合评价指标和微气候舒适度分级:利用WBGT指标评价景区夏季微气候舒适度,利用TS指标景区春秋和冬季微气候舒适度。景区微气候舒适度分为7很冷、较冷、冷、舒适、热、较热、很热等7级,每一级都与具体的舒适度值范围相对应。
  第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行旅游景区微气候舒适度区划研究,并以四川省旅游景区为例进行微气候区划:WBGT值和TS值为一级区划指标,将四川省旅游景区分成3个气候分区,将湿度和温度作为辅助二级区划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四川省划分为5个气候分区:干冷区、湿冷区、夏热冬冷型湿热区、夏热冬暖型湿热区和温和区,并界定各气候区划地理范围。
  四川省旅游景区5个微气候区中,冬冷夏热型湿热景区气候条件最复杂,适应气候的景观规划设计最困难。同时,该气候区中的旅游景区数量最多,等级最高,游客流量最大。因此,选择冬冷夏热型湿热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型。
  第三,分析微气候舒适度与景区游客行为的相关性,提出湿热景区游客在景区活动的微气候舒适度阈值,为景区从游客角度营造舒适的景观微环境提供技术参照体系。
  本文以勒温的环境行为理论为出发点,研究在冬冷夏热型热湿景区——成都市杜甫草堂景区中,游客在微气候环境中的游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的关系,从游客的角度探讨适宜旅游活动的微气候舒适度阈值。通过微气候参数实测,游客游憩行为“注记”和调查问卷等资料综合研究景区微气候舒适度与游客行为的相关性得出:影响游客行为的微气候舒适度的阈值是:夏季,微气候舒适度阈值是(WBGT值)<30℃;春秋季和冬季,微气候舒适度的阈值是(TS值)>2℃。
  第四,集中研究湿热景区地面铺装、植物、水体和构筑物等不同景观要素类型在不同季节对微气候舒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景区规划中适应微气候舒适度的景观要素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第五,以彭州市董坪村为例,研究冬冷夏热型湿热乡村旅游景区中,面向微气候舒适度改善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建设。规划前和建成后的实地调研观测分析表明:从使用客体的角度出发,利用植物、水、道路和建筑等景观要素来规划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改善场地微气候舒适度是相对简单和低成本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体现人本主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