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和谐社会视野下民族院校公民教育研究——以藏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为例
【6h】

和谐社会视野下民族院校公民教育研究——以藏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公民教育

2.1.1 公民内涵与理论

2.1.2 公民教育内涵

2.2 民族院校公民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2.2.1 民族和认同

2.2.2 民族院校公民教育的理论依据

2.2.3 民族院校公民教育的现实基础

第3章 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实证研究

3.1 研究设想与方案

3.1.1 研究设想

3.1.2 调查步骤

3.1.3 问卷设计

3.1.4 样本选择

3.1.5 访谈提纲的拟定

3.2 问卷发放及数据统计

3.2.1 预调查分析

3.2.2 问卷发放与统计

3.3 认同实证情况

3.3.1 本民族认同情况

3.3.2 国家认同情况

第4章 实证研究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4.1 统计结果与分析

4.1.1 实证结果

4.1.2 分析

4.1.3 结果的实用性

4.2 影响公民文化和国家认同因素分析

4.2.1 学校教育

4.2.2 现实环境与社会思潮

4.2.3 语言

4.2.4 宗教

4.2.5 民族交往交流

第5章 民族院校公民教育问题探讨

5.1 国家认同话语下的民族院校

5.1.1 民族院校的发展历程

5.1.2 民族院校的地位和作用

5.1.3 国外大学培养公民范例

5.2 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双重性及教育原则

5.2.1 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双重性

5.2.2 民族院校大大学生公民教育原则

5.3 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

5.3.1 公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5.3.2 公民教育的时代性内容

5.3.3 公民教育的主导性内容

5.4 民族院校大学生公民教育途径与方法

5.4.1 方法

5.4.2 路径选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使公民生活得更为自由幸福,更为全面地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这顺应了社会和民意发展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各界的共同愿望和心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都有赖于大量高素质公民的培养和参与。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培育现代公民,发挥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石的重要作用,公民教育所担负的国家政治、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使命清晰可见。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音符。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重视民族问题,重视少数民族公民教育,最大限度提高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度。因此,对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在现时代尤其显得重要和必要。而民族院校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作用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公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本研究从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界定与构成入手,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角,力求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立足中国本土与借鉴西方相结合,选择了以具有典型特征和在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群体并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的藏族大学生为例,选择汉族地区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两种类型的样本,作两组国家认同度的分层抽样调查与统计,对其认同状况和存在的影响认同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田野调查等方法以及采用最新统计分析系统等多种统计方法、从多视角较系统地探讨了民族院校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状况以及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
  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在整理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公民教育以及认同等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解析,同时研究围绕认同的维度结构及问卷编制展开,首先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完善问卷,进行四所院校的问卷调查;其次通过访谈调查对问题的原因、个人经历、感情因素作深入了解,以丰富调查。问卷分析的结果显示,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对公民教育效果作具体详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以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样本作教育、生产、生活、宗教、心理等社会存在因素的对比,分析出影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因素以及国家认同指标与公民教育的相关性,寻找公民教育在实现国家认同上的有效成分。通过问卷分析,研究对于藏族大学生的认同现状进行了认真梳理,得出相关结论:
  (1)藏族大学生整体认同状况值得肯定,对本民族和国家的双重认同存在高度的正相关。这说明民族院校公民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2)藏族大学生认同的不同方面其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学校教育、家庭状况、在内地生活时间以及不同民族成员态度等可以预测藏族大学生的认同度。
  (3)藏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主要运用融合、聚合、亲和的文化适应策略。
  (4)所编制的问卷,其信度和效度达到了社会统计学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在对结论进行分析后,对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政策、社会环境、语言、宗教、民族交流交往等逐一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公民教育对国家认同的形塑。通过因素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要确立正确的公民身份,树立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的观念。
  通过调研和分析,研究立足于我国民族院校发展变化的实际,借鉴和吸收国外大学培养合格公民的成功范例,进一步确立民族院校公民教育应该成为促进各民族从文化认同达到国家认同的重要的可控路径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了少数民族公民教育的双重性以及教育原则,提出了改善公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基础性内容、时代性内容、主导性内容的学习使他们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的实施,搭建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平台,改善教育效果,提高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