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辩体到破体——明代诗文复古运动背景下的方以智诗歌考察
【6h】

从辩体到破体——明代诗文复古运动背景下的方以智诗歌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1.选题缘由

2.研究现状

3.创新点及所解决问题

4.方以智的诗学分期

5.文章大纲

一、明代的复古主义诗文运动

1.1明代诗坛的复古主义

二、方以智的复古主义诗学观

2.1继承

2.2超越

三、方以智的儒家诗观

3.1“中边诗说”—雅正与用世

3.2治学不误为诗

四、从辩体到破体的诗风转变

4.1《博依集》和《流寓草》—辩体意识指导下的复古写作

4.2声歌流婉—《博依集》

4.3风雨欲来—《流寓草》

五、从《流离草》到《冬灰录》—辩体到破体转变的完成

5.1山道中断—《流离草》

5.2逃禅与方以智后期诗歌创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方以智前期的诗歌理论与创作,一是坚持复古主张,重视辩体与审音;二是归于传统的儒家诗观,包括三部分:首先是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推典雅庄重为正宗;其次主张诗人须有学问为根基;再次其诗歌理论和创作中都表现出明显的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这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其身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其部分早期诗歌可看作“诗史”进行探讨。他的复古主义的超越之处在于,意识到精神拟古,拟古人之风骨高于拟古人之形式,这一点使得其保证了较高水准的诗歌创作,也是他一生中诗风逐渐变化的内在原因。同时他又主张融众家之长,不同于前代复古诗人偏宗一家的狭隘格局。
  全文第一章梳理明代诗坛的复古主义脉络。整个明代文坛在复古与反对复古的声浪中起伏不止,身处其中的文人几乎个个都不免有面朝某一方的选择。方以智身处这场诗文运动的终结点,是明末复古主义诗歌阵营的重要人物。
  第二章阐释方以智复古主义诗学思想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其继承处在对辩体和辨音的高度重视。其复古主义的超越之处在于意识到拟古人之风骨高于拟古人之形式,这一点使得其保证了较高水准的诗歌创作,也是他一生中诗风逐渐变的内在原因,同时他又主张融众家之长,不同于前代复古诗人扁宗一家的狭隘格局。
  第三章总结方以智的诗学观念中作为核心存在的儒家传统。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不脱离对渊雅庄重诗旨的追求;其次是重视学问;在此时是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方以智为代表,明末特殊时代背景下诗人的作品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强烈要求,以及在乱世诗人创作中尤为突出的“诗史”现象也颇为突出。
  第四章围绕《博依集》《方子流寓草》中的作品,探讨方以智前期诗学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落实。
  第五章对方以智诗歌创作转折期和后期作品进行考察,以落实其创作由“辩体”至“破体”的转变。
  方以智后期诗歌创作与前期风格差异较大,体现为一个明显的从辩体到破体的转变过程。考察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因其身份不断转变带来的影响。方以智为僧近三十年,创作中也随之出现了大量如偈颂等佛教题材的作品。即使是与友人书信往来、唱和等等的普通作品,也不再像前期从诗歌格式上严格要求自己追拟古人古作,是一个由收而放的过程。但是这个转变在其前期看似保守的诗学理论中就已经有了迹象。
  二是随着朝代更替,方以智曾积极参与的明末文人社团崩塌,从政见、文学立场等各方面都持类似态度、且相互影响的一批文人逐渐分散。最重要的,实质上也宣告了明代历经数百年的诗文运动走向终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