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丁玲与延安:关于作家在革命熔炉中蜕变的个案考察
【6h】

丁玲与延安:关于作家在革命熔炉中蜕变的个案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由及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简介

1.2.1 关于丁玲转变的研究

1.2.2 新时期学界对丁玲延安时期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丁玲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第3章 初入延安时期(1936年11月——1940年8月)

3.1 入场前的准备

3.2 初入延安的姿态

3.3 丁玲作品中理念预设与文本呈现裂隙

3.4 小结

第4章 深入延安时期(1941——1942.3)

4.1 丁玲的杂文创作与杂文潮

4.2 杂文创作的戛然而止

4.3 潮起潮落下的冲突

4.4 小结

第5章 融入延安时期(1942年5月——1949年)

5.1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5.2 丁玲蜕变过程

5.2.1 丁玲立场的转变

5.2.2 丁玲的缴械投降

5.3 蜕变后理念预设与文本呈现裂隙

5.4 小结

第6章 结语:无法磨灭的自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丁玲是中国革命作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除开她的艺术成就,她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经历了五四,左联,延安整风的洗礼和文革的迫害,最后凭借坚强的毅力来到新的时代。
  经过对丁玲作品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将丁玲的创作历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五四时期、左翼时期、初入延安时期、深入延安时期、融入延安时期与新时期。除了五四时期,丁玲的一生都在革命的洪流中浮游。1929年-1930年,丁玲创作了三部“革命+恋爱”的小说,这也可以看做是丁玲迈向革命的第一步。然而随着“革命+恋爱”小说的被清算,丁玲转向左翼,开始真正进行革命写作。然而此时丁玲并没有真正接触到革命,对革命的描写多是出于自己的幻想。直到进入了延安,丁玲才开始真正接触到了实际的革命。
  延安时期是丁玲自我与革命转折的关键时期。从开始的歌颂延安,到后来的杂文创作,再到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自觉皈依革命。丁玲的自我与革命经过了一段复杂的调整与争斗过程,丁玲一方面积极主动地追逐革命功利性,另一方面被动地接受革命的强制性要求。革命与自我作为精神的两极,以二元并置的方式存在于丁玲的作品中,形成了丁玲的作品中理念预设与文本的裂隙。所谓理念预设与文本呈现的裂隙,是指作家创作中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差异。这个裂隙从左联的革命书写开始便存在,在延安初期讴歌革命热情的作品中,也可以发觉不和谐的音调,即便是丁玲蜕变后,这种裂隙也依然存在。
  丁玲文本中产生的这种裂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通过系统的分析,笔者发现,到了延安,丁玲自我与革命的关系则呈现复杂的状态。丁玲在革命功利引导下的创作总是出现自我的声音,而暴露延安黑暗的杂文书写中也总是能看出丁玲作为党员对革命自觉性的一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无数知识分子实现了新生,丁玲也皈依了革命。然而,丁玲的作品仍然存在理念预设与文本的裂隙。通过对史料的翻阅,发现丁玲延安时期的转变与当时的共产党的政治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丁玲在骤变的政治面前迷失自我,最后在革命的强势话语控制下,走向了新生,然而丁玲的自我却无法磨灭。
  本文力图回溯到延安当时的政治语境,探究延安时期丁玲自我与革命的关系,并分析延安时期丁玲自我与革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以丁玲为个案,可以了解延安知识分子与延安这个政治场域里发生了怎样的冲突与磨合,并可以透视知识分子集体发生蜕变的历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