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6h】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消逝的童年

1.1.2 童年意识的觉醒

1.1.3 我国儿童活动中心空间使用现状

1.1.4 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带来新视野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儿童概念的由来及界定

1.3.2 儿童活动中心的概念界定

1.3.3 空间形态的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

1.4.2 儿童活动中心相关研究

1.4.3 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6.2 研究思路的创新

第2章 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情绪空间”

2.1 积极心理学的来源

2.2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2.2.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

2.2.2 积极心理学的研宄内容和主要观点

2.3 儿童积极人格的建构

2.3.1 积极情绪的“扩展-构建”理论

2.3.2 人格的“渐变论”

2.3.3 “培养天才”与“良好品德和积极力量”的研究

2.3.4 儿童积极人格的建构方法

2.4 对“积极情绪空间”的初步探讨

2.5 本章小结

3 “积极情绪空间”的调查研究

3.1 儿童活动中心实例调查研究

3.1.1 绵阳市少年宫调查研究

3.1.2 成都市青少年宫调查研究

3.1.3 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调查研究

3.1.4 调查研究结论

3.2 儿童“积极情绪空间”的调查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2.4 调查研究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研究

4.1 研究思路

4.2 “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调查研究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方法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其它相关研究

4.3.1 儿童的“图案偏好”

4.3.2 儿童的“领域感偏好”

4.3.3 儿童发展的“多极性偏好”

4.3.4 儿童的尺度概念

4.4 研究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活动中心空问形态模式

5.1 模式一:做计划的空间

5.2 模式二:爱与被爱的空间

5.3 模式三:积极行动的空间

5.4 模式四:自省的空间

5.5 模式五:服务他人的空间

5.6 模式六:游戏的空间

5.7 模式七:考试辅导的空间

5.8 七种模式的选用方法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文紧扣“积极心理学”这个关键视角,从“积极情绪空间”、“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两个点切入,对成都、绵阳两地实际案例进行调查并分析、推导出七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空间形态模式”。本文全面分析了引发儿童积极情绪的四类基础物质环境和九类基础情境,提出“一类积极情绪空间”、“二类积极情绪空间”和“应避免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巅峰积极情绪空间”、“巅峰消极情绪空间”。与此同时,从基本形态要素(形、色、质、量、场)和空间限定要素(水平限定、垂直限定)两个维度研究了“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并就收集的数据统计提炼出“一类积极属性”和“二类积极属性”。本文希望从积极心理学和建筑空间形态学角度,对儿童活动中心这一功能日趋名不副实的建筑类型进行研究,来实现对该类建筑空间形态策略的探求。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思路方法。
  第二章,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积极情绪空间”的概念,并对积极心理学与建筑空间形态进行结合。
  第三章,分别从“成都、绵阳两地实际案例”和“积极情绪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现有的该类建筑空间形态对儿童积极情绪的影响,以及具体的“积极情绪空间”细分类型。
  第四章,从基本形态要素和空间限定要素两个维度研究了“积极的空间形态属性”,并就收集的数据统计提炼出“一类积极属性”和“二类积极属性”。
  第五章,基于前面章节的结论,推导出七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空间形态模式”,并阐述其具体的形态模式语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