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药动学及体外抗菌后效应的研究
【6h】

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药动学及体外抗菌后效应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水产动物药物动力学研究概况

1.1研究意义

1.2研究对象

1.3涉及药物

1.4给药途径和方式

1.5测定方法

1.6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简况

1.7有关二氟沙星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简况

参考文献

第二节抗菌后效应的研究进展

2.1抗生素后效应期作用机制

2.2各类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

2.3 PAE的研究方法

2.4影响PAE的因素

2.5 PAE与合理用药

2.6二氟沙星的抗菌后效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不同温度和给药方式下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2结果

2.1精密度

2.2线性范围

2.3回收率和检测限

2.4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浓度变化

2.5根据Ci-Ti绘图

2.6二氟沙星在牙鲆组织中代谢曲线方程及参数

3讨论

3.1样品处理及检测方法评价

3.2温度对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代谢的影响

3.3给药方式对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代谢的影响

3.4给药方案的确定

文献参考

第三章二氟沙星对三种海洋弧菌的抗菌后效应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药品

1.2菌种

1.3培养基

1.4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1.5体外PAE测定

1.6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2结果

2.1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2.2二氟沙星对鳗弧菌W-1,副溶血弧菌1614和溶藻弧菌1833的PAE

3讨论

3.1抗菌后效应中细菌浓度选择问题

3.2二氟沙星的PAE应用的可行性

3.3决定PAE时间长短的因素

3.4药动参数与PAE相结合给药方案探讨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展开▼

摘要

二氟沙星是动物专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为探讨其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进行了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药动学实验以及其在体外对三种海洋细菌的抗菌后效应研究。本课题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为手段,研在14℃和22℃下,经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途径给药后,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拟究了合出药动曲线方程,制定给药时间、给药剂量。采用药动学分析软件对血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健康牙鲆静脉注射二氟沙星,血药经时过程符合无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口服给药,牙鲆的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在相同的给药方式下,不同温度时,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代谢差异较大:给药方式为口服时,14℃下二氟沙星在血浆的分布半衰期(t<,1,2> α)和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243h和29.44h,而22℃时候则为1.124h和18.456h。给药方式都为静脉注射时,14℃下二氟沙星在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37h,而22℃时候则为1.646h。在相同温度时,不同给药方式下,二氟沙星在牙鲆体内的代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温度14℃下,给药方式为口服时,二氟沙星在牙鲆血浆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29.44h,而在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时,二氟沙星在牙鲆血浆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37h,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在温度22℃不同的给药方式下,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二氟沙星对鳗弧菌W-1、副溶血弧菌1614和溶藻胶弧菌1833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二氟沙星对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的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二氟沙星在1MIC、2MIC和4MIC浓度时,对鳗弧菌W-1、副溶血弧菌1614和溶藻胶弧菌1833的PAE分别为:0.64h、1.09h、2.16h;0.74h、1.73h、2.64h;0.54h、1.08h和2.05h。二氟沙星对这3种弧菌具有明显的PAE,并且随着二氟沙星浓度的增加,PAE的时间也明显的延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