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框架及决策条件研究
【6h】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框架及决策条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0导言

1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及投资风险问题文献综述

2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现实实证

3人力资本投资几个假定及投资风险的理论实证

4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5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

6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框架下的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实践考察

7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产权制度研究

8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组合投资研究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议题,许多经济学家通过劳动价值学说确立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马歇尔(AlfredMarshall,1920)等经济学家早期都曾对此作过论述,认为劳动力是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国民后天取得的有用能力应被视为资本的一部分,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以来,“人力资本投资”这一重要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并纳入研究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崛起的以卢卡斯(Rucas)、罗摩(Romer)、巴洛(Balo)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学派将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加以强调,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起到一举数得的功效。这些研究成果使得以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在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献中,较多关注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生产性功能及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而忽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风险性甚至高风险性,这已经被许多国家和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实践所验证。运用经济学家常用的方法对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率评估,20世纪初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为4%,据估计1997年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率提高到7%,近期的估计可能更高,但与其他国家15%-20%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相比,我国宏观人力资本投资低效率问题突出。微观企业和家庭或个体同样存在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如我国目前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80%,这说明人力资本市场需求受到某种难以克服的约束,企业投资形成的关键性人才流失严重,部分国有企业流失人员高达60%。应该说,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低效率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重视和研究。 就其症结而言,人力资本投资低效率主要是由于现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零风险”基本前提,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重大缺陷。 人力资本投资实质上与物质资本或金融资本投资一样,是为未来利益而放弃或牺牲眼前的利益或效用,并且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人力资本投资必然具有相当的风险性。虽然部分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亦有一定研究,但主要是基于外生变量的视角,这些研究并不能改变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零风险”基本前提。为推进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必然需要借鉴物质资本或金融资本投资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新的分析工具加强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生成机制的研究,探讨不同类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及不同分散和控制方案,以此推进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的深入,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正是基于这种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论文在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内,纳入风险、风险投资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基于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经济人等理论假设,构架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这项研究必然会有利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拓展和完善,并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实践。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这一选题涉及到较多的学科领域,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前提,将人口经济学、经济学、金融学、行为学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吸收风险理论、风险投资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的有关成果,基于风险投资的视角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规范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系统理论研究。论文共分四部分九章,其基本内容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即导言。介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相关概念,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部分,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理论准备部分,包括论文第一、二、三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及投资风险问题文献综述。该章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从论文选题角度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及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进行评述,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主要关注人力资本投资的生产性功能,其基本前提是“零风险”,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的外部性假定忽略,并隐含同质性、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等理论假定,这是不符合现实经济世界的,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无法回避的重大缺陷。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的论述主要基于外生变量的视角分析人力资本投资的不确定性,不能根本改变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零风险”基本前提。 第二章,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现实实证。基于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三个层面,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过程存在的高风险性,认为人力资本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尽相同,对中国而言,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有待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主体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这是中国政府、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或过剩和家庭(个人)人力资本投资非理性的根源所在。这从实证角度验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已不能有效指导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实践,如何基于一种新的视角去拓展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成为政府和学界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章,人力资本投资几个假定及投资风险的理论实证。该章从人力资本投资“零风险”这一基本前提透析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隐含的几个理论假定及存在的误区,并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进行理论实证。论文认为,人力资本外部性假定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其本身说明人力资本投资强的外部经济性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因此“零风险”基本前提与外部性假定是相悖的。而同质性假定、完全竞争假定和完全信息假定在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经济世界中是不成立的,这说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存在一定缺陷,现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不能对此作出充分解释,因而造成人力资本投资者过高期望,而现实反差则使人力资本投资者选择走向另一个极端,努力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以规避风险。 第三部分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理论分析框架,包括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四章,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提出及理论基础。现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及风险问题的研究不能有效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高风险的控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力资本投资者在不确定状态下将减少其人力资本投资,这在人力资本投资实践中已得到验证。 为增加未来的人力资本存量,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和有效利用我国最大的优势资源——人口资源,必然需要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拓展、丰富和完善,从风险角度探索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成为必然选择,论文由此提出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概念。并在已有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及投资风险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理论支持,认为目前经济学意义上的风险理论、风险投资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五章,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章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与风险投资两个概念的比较,对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释其理论内涵;在对人力资本风险投资主体选择时,首先对人力资本投资领域进行细分,认为政府是基础教育投资的主体,企业是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个人是高等教育和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不包括基础教育)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一项好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激励制度,实际是一个体现人力资本投资特性的、选择性和激励性相容的人力资本投资体制,而单一主体难以保证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可能导致人力投资不足或过剩,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必然是多元化的,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主体,在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论文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本风险投资周期包括四个环节,即筹资、投资、管理、退出等投资流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管理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重要环节,论文尝试性构架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模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将人力资本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投资者、风险资本家、风险企业、人力资本市场以及他们所处的外在政策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分析,认为人力资本风险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主体、客体及中间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散和控制。 第四部分,人力资本风险投资决策条件研究,包括论文的第六、七、八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六章,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理论框架下的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实践考察。基于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这部分首先对中国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历史考察,以寻求人力资本风险投资决策的路径依赖,认为即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福利型就业制度和垄断性教育制度,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仍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有效结合,人力资本投资仍然具有风险投资的内涵。 第七章,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产权制度研究。该章从产权的一般定义界定人力资本产权概念,分析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并划分人力资本产权权能结构,提出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机制,即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良好的契约机制和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的博弈机制。最后,论文提出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安排,在人力资本投资制度方面,提出人力资本私人所有权制度的构建。 第八章,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组合投资研究。这部分首先介绍组合投资的原理及组合原则和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力资本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原理的数学模型,根据金融投资中的分散投资模型,构建人力资本组合投资模式,即数量规模与组合投资、联合投资分散风险、序列投资控制风险、地区组合投资和事前签约控制风险,以丰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从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几率,增强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