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开发性金融效应及实施问题研究——基于国家开发银行改革进程的研究
【6h】

开发性金融效应及实施问题研究——基于国家开发银行改革进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开发性金融理论的相关研究

1.2.2 国家开发银行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开发性金融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开发性金融的内涵

2.2 开发性金融存在的必要性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政府失灵理论

2.2.3 准公共产品理论

2.2.4 信贷配给理论

2.3 开发性金融的两种实现方式

2.4 小结

3.国外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化转型的经验与教训

3.1 商业化转型失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

3.1.1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

3.1.2 韩国产业银行

3.1.3 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

3.2 商业化转型成功的开发性金融机构

3.2.1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3.2.2 新加坡星展银行

3.3 国外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化转型思考

3.3.1 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该慎重对待商业化转型

3.3.2 合理进行制度设计避免与商业性金融过度竞争

3.4 小结

4.开发性金融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开发银行数据

4.1 模型构建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4.3 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3.1 ADF单位根检验

4.3.2 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4.3.3 协整检验

4.3.4 VAR模型的检验结果

4.3.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6 方差分解

4.4 对实证分析部分的补充说明

4.5 小结

5.中国开发性金融的改革与探索——基于国家开发银行两次改革定位的反思

5.1 国家开发银行的两次改革定位

5.1.1 第一次改革:2008年商业化改革

5.1.2 第二次改革:2015 年回归开发性金融机构

5.2 国家开发银行两次改革定位存在的问题

5.2.1 理论认识方面

5.2.2 制度实施方面

5.3 国家开发银行两次改革定位存在问题的反思

5.3.1 我国需重新认识开发性金融

5.3.2 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仍面临核心问题

5.4 小结

6.开发性金融实施中的核心问题个基于违约风险转移的市场化债券融资解决方案

6.1 开发性金融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

6.2 “债信问题”现状

6.3 解决“债信问题”的思路讨论

6.3.1 取消国家信用支持

6.3.2 保留国家信用支持

6.4 基于违约风险转移的市场化债券融资解决方案

6.5 解决方案的后续分析

6.5.1 保费Ⅰ的定价区间

6.5.2 “政策性债券”发行量的指标监督

6.6 小结

7.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开发性金融的概念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是从功能作用的角度看,开发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同一种事物的不同运作方式。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不仅包含商业性金融,也应该存在与之对称、平行、并列和互补的开发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承担公共目标,充当政府经济与社会管理的工具,可以有效实现政府目标,克服市场失灵问题。但是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开发性金融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开发性金融机构向商业化转型的趋势。其中日本、韩国的两家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了避免与本国商业性金融机构产生业务冲突,于2007年和2008年纷纷进行商业化改革,但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让两国认识到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的不可或缺,于是在2011年和2013年两国先后终止了本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进程,使其回归开发性金融定位。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在运行中也面临着政策性和银行性的矛盾、资金来源的政府性和运行的市场性的矛盾等,部分学者要求取消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开发银行也于2008年宣布商业化转型。当时开发性金融机构被看作是一种过时的制度安排,认为开发性金融的业务需求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借助商业性金融机构解决,但是后来的现实情况表明简单的对国家开发银行“去政策性”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依然存在市场缺陷和大量的资金支持缺口,由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定的经营目标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商业性金融无法满足某些领域的大额长期资金需求,这也正需要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经济调节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能。2015年4月12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的批复》公布,《批复》中正式明确了国家开发银行是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这标志着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的终止。
  在此背景下,本文思考了这样几方面问题:开发性金融是否真的是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外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化转型是否成功以及转型的价值何在;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转型过程的反复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各国对开发性金融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在问题产生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分析框架:通过理论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三个维度对开发性金融的效应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做出研究,在正确认识开发性金融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发性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做出反思,找到对开发性金融必要性的理解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所在,最后试图解决问题,消除由此问题对开发性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文内容由七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
  第一部分是导论,对整篇文章做出概括说明,在文献综述部分重点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对开发性金融理论和国家开发银行运作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是开发性金融必要性理论基础。本章是开发性金融效应的理论分析部分。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开发性金融的内涵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开发性金融并不是金融体系中一种独立的形态,其本质仍是政策性金融。随后围绕两大问题展开讨论:开发性金融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是否一定要由开发性金融机构来承担(开发性金融的两种实现方式)。对第一个问题,从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准公共产品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四个方面论证了开发性金融理论上的存在必要性。对第二个问题,本文总结了以特定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来从事开发性金融业务具有的四方面优点,认为在实践中组建专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承担开发性金融的功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是国外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化转型的经验与教训。本章是开发性金融效应的比较分析部分。重点研究了五家国外代表性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转型成功与转型失败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对开发性金融的实践总结经验:一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该慎重对待商业化改革,开发性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工具,商业化并最终消失不应该是开发性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二是开发性金融在运作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难以避免与商业性金融存在或多或少的竞争关系,过度的竞争会破坏金融效率,因此要合理进行制度设计避免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过度竞争。
  第四部分是开发性金融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开发银行数据。本章是开发性金融效应的实证分析部分。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构建模型LNY=c+αLNK+γLNX+βLNL+ε,确定将要进行实证分析的变量之间存在理论上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以其余变量为控制变量,重点研究开发性金融变量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实证方法上,采用协整检验、VAR、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的方法,证明了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变量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体现在开发性金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论证了开发性金融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是中国开发性金融的改革与探索——基于国家开发银行两次改革定位的反思。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对国家开发银行两次改革转型的做法做出反思,提出国家开发银行改革转型存在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对开发性金融必要性理论认识不足,国家开发银行需要理清其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理定位,认识到开发性金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制度实施过程缺乏对核心问题的解决,分析指出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这个问题内生于开发性金融这种制度而并非国家开发银行所特有,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国家开发银行在未来仍然会面临此前的批评指责,国家开发银行也就有再一次试图向商业化转型的可能性。
  第六部分是开发性金融实施中的核心问题——一个基于违约风险转移的市场化债券融资解决方案。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开发性金融实施中的核心——资金来源问题,认为该问题在操作层面表现为“债信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开发性金融的资金使用和资金来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基于国家开发银行的情况,讨论“债信问题”的解决方法,认为对开发性金融机构取消国家信用支持不可取,但是可以从保留国家信用支持的角度去重新构建解决方案,最后研究得出一个基于违约风险转移操作方法的市场化债券融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化解开发性金融实施中的核心问题。
  第七部分是结论,对本篇论文的研究结论做出归纳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在理论方面,梳理了目前对开发性金融理论的相关文献,认为开发性金融在本质上等同于政策性金融,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分析、比较研究、实证分析三个层面对开发性金融的效应做了全面的研究。
  (2)在实证方面,收集了国家开发银行1994年成立至今的全部年度境内贷款余额数据,采用全面的实证方法,通过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对开发性金融的效应做了研究。
  (3)在开发性金融实施中的核心问题方面,分析指出资金来源问题或者说“债信问题”是开发性金融制度内生的问题,而并非国家开发银行或者某些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特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基于违约风险转移的市场化债券融资解决方案,重新设计发行制度,引入存款保险公司转移国家信用支持,由直接支持方式变为间接支持方式,对开发性金融的“债信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思路。
  同样,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
  (1)在实证方面,实证部分目的是做开发性金融的效应,理应选择更多的观测对象,但由于时间和渠道的原因,难以获得国外开发性金融的相关数据。此外,由于对开发性金融理论认识尚浅,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季度、月度数据的获取难度,使得实证模型略显粗糙,对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造成负面影响。
  (2)在对“债信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方面,本文提出的基于违约风险转移的市场化债券融资解决方案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实践中各国开发性金融机构也没有采取类似的做法,这使得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是一个思路和框架,由于无从对比和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该方案不可避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现阶段该方案的可行性、适用性等有待商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