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探析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
【6h】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探析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科学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

(二)大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发达国家科教兴国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经验

一、发达国家科教兴国的成功实例

(一)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

(二)后来居上的超级现代化科技大国——美国

(三)奋起急追的经济强国——日本

二、发达国家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的经验

第三章 大学生科学素质状况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的科学意识状况

(二)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三)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度

(四)大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了解情况

(五)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状况

三、大学生科学素质现状及科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科学素质现状

(二)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一、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原则

(一)科学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科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二、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育活动主体的认识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三)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

(四)加强科技实践环节,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环境

(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六)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

(七)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模式和评估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又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力量,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泉。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更是成为了“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以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由此,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又取决于国民特别是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高低,由此许多发达国家把提高本国人民尤其是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看成是保持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和21世纪竞争的关键,这是因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能和培养前途的人才群体,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措施。文章立足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角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掌握、运用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和研究,目的是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以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文章主要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和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以及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介绍发达国家科教兴国和科学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
   第三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科学素质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我国要实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结论。
   第四部分:针对我国急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和当前大学生科学素质现状不乐观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原则,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