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生为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6h】

以生为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

1.1.2 现代社会人才观对师生的新要求

1.1.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1.4 双流中学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以生为师”教学模式现状

1.2.2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术语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术语定义

2.1.1 “以生为师”

2.1.2 “微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本教育理论

2.2.2 人本主义教学观

2.2.3 建构主义理论

3 双流中学开展“以生为师’’教学实践可行性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

3.1.1 目的与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1.3 调查过程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可行性结论

4 “以生为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4.1 理论知识类课程教学设计

4.1.1 教学内容分析

4.1.2 学习者分析

4.1.3 教学目标制定

4.1.4 学生分组设计

4.1.5 教学策略设计

4.1.6 微课制作

4.1.7 评价方案设计

4.1.8 教学反思设计

4.1.9 教学实施过程

4.2 实践操作类课程教学设计

4.2.1 教学内容分析

4.2.2 学习者分析

4.2.3 教学目标制定

4.2.4 学生分组设计

4.2.5 教学策略设计

4.2.6 微课制作

4.2.7 评价方案设计

4.2.8 教学反思设计

4.2.9 教学实施过程

5 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

5.1 对象选取

5.2 实验前对比班初中信息技术成绩分析

5.3 实验后对比班信息技术会考成绩分析

5.4 学生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整个教育界都在发生着旨在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变。信息技术学科也同样如此,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效率,是教师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笔者调查可行性后,设计了一种借助微课实现让学生授课的“以生为师”教学模式,并以所在学校双流县中学高一年级为实验对象,在英才班与普通班中各选两个班级,不同层次班级为一组,不同组分别采用“以生为师”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师主导授课模式,采用对比实验研究法来比较此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对不同层次学生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生为师”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格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干预下完成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活力,促进学生思考与实践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对不同成绩层次的班级都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成绩的。相比而言,对于成绩好的班级,其打破学生以教师为权威,对教师言听计从,对非高考学科枯燥感方面效果更为明显。而对于普通班,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信心,促进学生自学与互助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以生为师”教学模式设计是笔者根据狄克—柯睿的教学设计模式改编,每次教学设计都要经过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制定、学生分组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制作、评价方案设计、教学反思设计8个环节,设计的课堂包括微课上课、脑图记忆、竞赛巩固、总结反思四个固定模块。经笔者实验,采用该设计模式在本校信息技术学科指导学生上课可行且效果较好,其它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分析本校学生情况后,如学校重视微课应用与学生主动性培养,可参照以上步骤进行“以生为师”的教学实践。本文以行动研究法采用对比实验研究“以生为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路可以为本校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本文共六个章节,其中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微课应用与国内“以生为师”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相关成果加以分析。第二章借助文献研究法,研究相关理论并对“以生为师”术语进行界定。第三章采用调查问卷法,分析本校进行“以生为师”教学实践的可行性。第四章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分为理论知识类课堂与实践操作类课堂分别进行“以生为师”设计并实施。第五、六章分别完成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