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6h】

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2 相关工作

2.1 中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概念及结构

2.2 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方案

2.3 学生研究能力的评价方案

2.4 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成果

2.5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价

2.6 中学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及现状

3 高中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模型的建构

3.1 高中生科学研究能力模型探索视角

3.2 能力模型探索性因子分析

3.3 高中生科学研究能力模型的建构

4 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学设计

4.1 设计的准则

4.2 基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4.3 教材内容与能力维度的对应关系

4.4 基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模型

4.5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4.6 教学评价设计

5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

5.1 实践目的与对象

5.2 实验班对照班学情分析

5.3 实验变量分析

5.4 实践方案

5.5 实践内容

5.6 认知研究类教学实践案例

5.7 项目设计类教学实践案例

6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实践评价

6.1 量规评价

6.2 个案分析

6.3 实验结论与反思

7 总结与展望

7.1 解决的问题

7.2 存在的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与发展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新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我国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强调转变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诸多学者都在探索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从关注学习成果到关注学习过程,培养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各项能力。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适合辅助学生展开研究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收集、信息判断鉴别、数据逻辑分析加工等教学内容,独立探究、项目练习等强调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建立研究与学习时所需的基础能力。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学生能力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能够促使学生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提高必备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应对未来的需求。
  本研究首先整理了国内外有关中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分类,培养方案,评价方案等各项研究成果。以文献研究为基础,进行多视角探讨,综合高中生身心发展需求、专家意见、科学研究过程、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四个角度,初步形成高中生科学研究能力模型,通过调查实证,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确定高中生科学研究能力模型。将其划分为“五维二级”,五维为:问题意识、信息意识、实践意识、数据意识、交流表达意识。其次,为了将能力培养落实到课堂中,本研究将信息技术过程比拟为研究过程,将信息技术课堂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六环节教学模式为:情境展开—需求分析—信息采集—设计方案—实践并形成成果—评价总结,明确分析各教学环节教师的角色与学生的任务,及在各教学环节起主导作用的核心研究能力。再次,根据教材各章节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最后,采用个案分析与研究性学习评价量规来考察学生在教学前后科学研究能力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以成都市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2016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实施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研究分析表明,基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丰富学生研究经验,促进学生的各项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比拟研究过程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体验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的注意落实到完成作品的过程,充分思考问题需求,推敲筛选信息,优化设计方案,最终呈现的作品不仅是信息技术的体现,也是思维的成果。当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信息技术课堂培养的能力和习惯将良好地反馈在学生的研究思路,方法,成果上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