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中日版本叙述差异研究
【6h】

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中日版本叙述差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对象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纪录片与纪录片叙述的著作

1.3.2 以《新丝绸之路》纪录片为个案研究纪录片的创作

1.3.3 《新丝绸之路》的叙事研究

1.3.4 中日《新丝绸之路》对比研究

1.4 创新性与不足

2 纪录片的叙述研究

2.1 文化、符号与纪录片

2.2.叙述学的概念

2.3 电影符号学

2.4 叙述就是讲故事

3 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叙述文本的差异

3.1 叙述文本的人物设置

3.1.1 CCTV《新丝绸之路》的人物设置

3.1.2 NHK《新丝绸之路》的人物设置

3.2 叙述文本的时空表达

3.2.1 CCTV《新丝绸之路》的时空表达

3.2.2 NHK《新丝绸之路》的时空表达

3.3 叙述文本的文化表达

3.3.1 CCTV《新丝绸之路》的文化表达

3.3.2 NHK《新丝绸之路》的文化表达

4 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叙述主体的创作差异

4.1 纪录片的叙述主体

4.2 叙述主体创作的主要特征

4.2.1 CCTV《新丝绸之路》创作的主要特征

4.2.2 NHK《新丝绸之路》创作的主要特征

4.3 叙述主体的传播伦理

4.3.1 CCTV《新丝绸之路》的传播伦理

4.3.2 NHK《新丝绸之路》的传播伦理

5 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叙述接受者的阅读差异

5.1 纪录片的叙述接受者

5.2 走向开放的人物

5.2.1 CCTV《新丝绸之路》的叙述接受者

5.2.2 NHK《新丝绸之路》的叙述接受者

5.3 可读性和易读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丝绸之路是一条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商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之路。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不仅是追溯、记载、传播丝路文明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不同文化中的拍摄者对丝绸之路的不同理解与认知的重要体现。这些理解与认知的差异,对于我们丰富和深化丝绸之路的研究、加强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日版本的《新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从叙述文本、叙述主体创作方式、叙述接受者的阅读三个角度呈现并探讨其中的叙述差异以及文化差异。从结构上看,本文分为六章来论述(第六章为结语)NHK和CCTV《新丝绸之路》纪录片叙述差异。
  第一章为引言,以丝绸之路文本分析和相关叙述学理论分析NHK和CCTV《新丝绸之路》纪录片包括选题依据,选题对象,文献综述。
  第二章为叙述学与纪录片,包括纪录片和文化关系、叙述学概念界定以及叙述学下的纪录片分析。
  第三章分析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叙述文本的差异,通过叙述文本人物设置和时空表达分析发现CCTV和NHK版本在人物设置上分别关注个体引发丝路群体的想象与现实的个体充当记录者记录现代丝路生活;在时空表达上,CCTV和NHK分别关注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宗教等诸多差异。
  第四章分析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叙述主体的创作方式差异,通过对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中叙述主体的主要创作手法差异包括使用解说、人称视角和情景再现的三个方面的差异,体现CCTV和NHK创作手法的不同转向,CCTV创作者倾向使用解说词和全知全能的视角以及大量情景再现事实的创作手法体现丝路与历史的关系,叙述内容包括战争与和平,是一种以过去丝路和中原文化为中心,现代丝路与别的文化体系为边缘,包括忽略宗教的叙述;日方创作者倾向于丝路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和谐,以现代丝路为中心,别的文化体系为边缘,包括忽略中原文化的叙述,同时也体现出中日《新丝绸之路》纪录片不同的传播伦理。
  第五章分析CCTV和NHK版本《新丝绸之路》叙述接受者的阅读差异,从叙述接受者的接受差异来看,叙述接受者对叙述文本中参与叙述的人物进行人物特性分析和指示镜头的符号解码,发现《新丝绸之路》(CCTV)的可读性较高和《新丝绸之路》(NHK)的易读性较高。
  研究发现CCTV版本呈现宏大叙述,叙述的重点是丝路人文历史,丝绸之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积极引导具有深刻思想的内容,也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悠久文化的自尊心、自豪感和崇圣感起支配作用,其诉求也更符合中国的审美需求;而NHK版本叙述角度从微观出发,较多表现现代丝路民间生活:民间娱乐活动、宗教节日习俗、政治和经济的投射等,内容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满足大众的衣食住行原始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诉求更符合西方的审美需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