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6h】

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2园林、文化与园林文化

2.1园林

2.2文化

2.3园林文化

3当前园林文化建设审视

3.1传统文化的沦失

3.2外来文化的冲击

3.3当代文化的思索

4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文化继承与创新

4.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4.2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内涵

4.3正确的创新之路

4.4文脉与文脉主义

5应用实例——流杯池公园总体(改造)规划

5.1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在流杯池公园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5.2基本概况

5.2.1项目背景

5.2.2地理位置与规划范围

5.2.3自然地理条件

5.2.4历史沿革

5.3现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5.3.1公园与城市环境的分析

5.3.2公园现状综合分析

5.3.3生态敏感性分析

5.3.4综合评价

5.4规划依据和规划年限

5.5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5.5.1规划目标

5.5.2指导思想

5.5.3规划原则

5.6公园性质与建设规模

5.6.1公园性质

5.6.2环境容量

5.7规划布局

5.7.1流杯池主景区

5.7.2三国历史文化区

5.7.3登山活动区

5.7.4生态休闲区

5.8景观结构与景点规划设计

5.8.1景观结构

5.8.2主要景点规划设计

5.9专项规划

5.9.1竖向规划

5.9.2建筑规划

5.9.3绿化规划

5.9.4道路系统与场地规划

5.9.5综合管网规划

5.9.6保护规划

5.9.7分期建设规划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直面当前园林文化建设的现象并对其审视,从园林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在前人的理论及实践的推动下,探讨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结了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内涵、现代园林正确的创新之路、文脉及文脉主义手法等,认为园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给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非是对“拿来主义”的粗暴运用和对传统的简单化理解,对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作了方向性的指引。“正本清源”,提出“继承传统、学习古人,但不单纯的复古,亦不是单纯的模仿,复古而不泥古,信古而不迷古,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为了创新而学习传统”的设计理念,并将其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相关理论应用于四川省宜宾市流杯池公园总体(改造)规划,提出了规划方案并通过专家组评审,为以后的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支持和启发,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规划设计理念来说,园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强调将传统文化和旧有空间环境的特质与人类文明发展和新的设计要求相结合,通过研究思索和实践的过程,从中得到许多相关的启示,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园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给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虽然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传统园林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当代风景园林师对此备加关注。因为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园林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作用,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直接或间接地对现代设计起到巨大的映射影响。 (2)园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并非是对“拿来主义”的粗暴运用和对传统的简单化理解。在四川省宜宾市流杯池公园总体(改造)规划中,以继承和创新的文化原则为着眼点,紧密结合该原则内涵,在对公园现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规划设计目标、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从而确定公园性质和建设规模,进一步采用文脉主义手法进行合理布局和组景,以体现“继承传统、学习古人,但不单纯的复古,亦不是单纯的模仿,复古而不泥古,信古而不迷古,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为了创新而学习传统”的设计理念。在文脉主义的应用过程中以“时间--历史文脉”和“地方--环境文脉”两种手法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具体体现:一是尊重自然地理特性;二是保护场所原有空间组织结构,尊重场所意义;三是强调旧建筑的再利用并与现代环境共生;四是强调公园历史文化;五是从生活情趣的角度重视环境中公共艺术品及环境设施设计;六是重视传统手工技艺、地方性材料。通过应用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从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内涵中找到其恰当的结合点,分析人本主义,发掘城市文脉的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接受新的滋养而真正可持续地继承下去,才能使风景园林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才能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新与旧的碰撞和美感。园林的现代化不能以切断历史为代价,彻底地破旧立新不是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仍然需要看到历史的遗存,不能留给后人一个被切断的历史。这需要我们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投入更多的思考,在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园林以新的内涵,历史的记忆才能得以延续。该研究结果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在研究及实践中发现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一是该原则在具体应用实践中容易落入窠臼,拘泥于形式,“为文化而文化”,使规划设计显得矫揉造作,仅仅是在现代的形式上扣一顶传统的“帽子”。二是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典型地域,其园林规划设计容易提取相应符号加以表达。但是很多地域属于大的文化背景下而难以找寻仅仅属于当地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规划设计时就很容易导致“掉书袋”的做法,在故纸堆中找寻所谓牵强的“文化”。三是对于文脉主义的两种手法即“时间--历史文脉手法”和“地方--环境文脉手法”,由于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本身的相关性,试图截然地将二者分开应用于设计很困难,但要笼统的阐述又有失偏颇,还需要找到更好的结合点继续深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