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猕猴桃软腐病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6h】

猕猴桃软腐病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前言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猕猴桃软腐病的为害

1.2.2葡萄座腔菌的分类地位

1.2.3葡萄座腔菌的生物学特性

1.2.4葡萄座腔菌分类与鉴定研究现状

1.2.5葡萄座腔菌引起的病害的发生规律研究

2材料与方法

2.1.1定点系统调查和抽样调查

2.1.2样品的检测

2.2假囊壳发育进度观察

2.3猕猴桃生长期不同部位带菌情况调查

2.3.1定点系统调查和抽样调查

2.3.2样品的检测

2.4果实贮藏期软腐病发病情况调查

2.4.1样品的采集

2.4.2样品的检测

2.5.1菌株的来源

2.5.2形态观察

2.5.3 DNA提取

2.5.4分子鉴定

2.5.5系统发育树构建

2.5.6致病性测定

3结果与分析

3.1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3.2假囊壳发育进程

3.3猕猴桃生长期不同部位带菌情况

3.4果实贮藏期软腐病发病情况

3.5猕猴桃软腐病病原种类鉴定

3.5.1形态学特征

3.5.2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

3.5.3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3.5.4系统发育分析

3.5.5致病性测定

4结论与讨论

4.1猕猴桃软腐病发生规律

4.2与猕猴桃相关的葡萄座腔菌的种类鉴定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猕猴桃因其独特的风味和极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四川是猕猴桃种植大省,由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一些种引起的软腐病(又称熟腐病)是猕猴桃生产中的一类重要病害,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目前有关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生规律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从休眠期、生长期直至果实采收后,全程检测不同部位或场所的带菌情况,监测主要初侵染源—假囊壳的发育进程,旨在探索病害的发生规律,为软腐病的防治奠定前期基础。
  2016年11月-2018年2月,对休眠期猕猴桃不同部位或场所带菌情况的检测结果表明,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主要在冬季修剪后遗留在果园及其附近的枝条上越冬,同时也可以在落叶和休眠的芽上越冬。通过对假囊壳发育进度的监测,发现3月份假囊壳开始发育,5月形成子囊及子囊孢子,6~8月是子囊孢子释放的高峰期。通过对生长期猕猴桃不同部位或场所的带菌情况检测,发现露地栽培下,树体各个部位更容易分离到Botryosphaeriaceae真菌,且检出高峰期与假囊壳释放子囊孢子的高峰期吻合。通过对贮藏期果实软腐病发病情况调查,发现该时期猕猴桃果实软腐病在所有果实腐烂病害中占比最高,平均占比率为21.05%,发病严重。
  同时,通过检测休眠期、生长期和贮藏期不同部位或场所的带菌情况,共得到172株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后,将172株病原真菌鉴定为5个种:Botryosphaeria dothidea(84株,48.84%)、Neofusicoccum parvum(77株,44.77%)、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6株,3.49%)、L.theobromae(4株,2.32%)和N.mangiferae(1株,0.58%)。其中B.dothidea和N.parvum为引起猕猴桃软腐病的优势种,N.mangiferae为稀有种。N.mangiferae和L.pseudotheobromae是首次报道能引起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