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研究——基于雅安市部分乡村的调研
【6h】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研究——基于雅安市部分乡村的调研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2选题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

1.2.2国内研究

1.3研究目标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

1.6创新之处

第二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概述

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脉络

2.1.1小康的内涵

2.1.2总体小康的内涵及指标

2.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指标

2.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及指标

2.2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概述

2.2.1农民的概念界定

2.2.2贫困的内涵理解

2.2.3贫困地区标准认定

2.2.4精神贫困的外在表现

2.2.5农民精神贫困的现实表现

2.2.6农民“精神脱贫”内容研究

2.3.1“精神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3.2“精神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3.3“精神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第三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现状及原因探析一基于雅安市部分乡村的调研

3.1“精神脱贫”取得的成就

3.2“精神脱贫”存在的问题

3.2.1“精神脱贫”存在的主观问题

3.2.2“精神脱贫”存在的客观问题

3.3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滞后

3.3.2基层扶贫干部的能力不足

3.3.3青壮年数量较少,缺乏“精神脱贫”顶梁柱

3.3.4地处偏远,交通、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3.3.5深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侵蚀

3.3.6“精准扶贫”政策偏向物质扶贫

第四章置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角,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的对策

4.1.1升级农民“精神躯干”软件系统

4.1.2更新农民“精神躯干”硬件设备

4.2打造“精神食粮”运输队,为“精神脱贫”的造血系统输氧

4.2.1培养“新生代”孩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4.2.2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落实“精神脱贫”对口工作

4.2.3组建脱贫能手宣讲团,释放向上牵引力

4.2.4扩充高校运输团队,将大学生纳入输氧队伍

4.2.5引导政府援建单位、企业帮扶队伍,注重“精神脱贫”

4.3完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为“精神脱贫”的造血系统补钙

4.3.1量化“精神脱贫”的标准,纳入精准扶贫体系

4.3.2增添精准扶贫的措施,物质与精神并举

4.3.3丰富精准扶贫的模式,加快“精神脱贫”的步伐

4.3.4正视精准扶贫的反馈,推进“精神脱贫”的进程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立下的“军令状”,“军”无戏言,到2020年只剩两年多时间,如何给3000万贫困群众做有效减法?唯有追根溯源,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扶到根上,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激发出贫困群众内在的脱贫动力,2017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要继续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主动性、创造性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还清贫困地区农民志与智所欠账单,实现精神脱贫,补齐精神短板,以“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研究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引领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本文立足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问题,以雅安市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乡村为例进行实证调查,根据调研的结果对部分乡村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和思考,希望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对选题的理由及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方法及手段、研究的创新之处分别进行相关阐述,以此为先导,确定写作框架及思路。
  第二部分(第2章),主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脉络和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相关概述。包括对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农民”、“精神贫困”、“精神脱贫”概念的界定以及“精神脱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部分(第3章),主要是对雅安市部分乡村农民“精神脱贫”的实证研究。一是对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取得成就进行阐述;二是找出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的主观意识和外在客观条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梳理;三是对“精神脱贫”存在问题作多层面分析。
  第四部分(第4章),主要是提出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的对策和建议。首先要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内生动力;其次要优化贫困地区教育文化资源配置,打造产学研扶贫平台,为脱贫攻坚选好队伍;最后要构建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将“精神脱贫”纳入精准扶贫体系,做好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多措并举。
  第五部分(第5章),结语,对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农民“精神脱贫”研究进行概括,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