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拒抗、吸纳、杂糅与重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文本中的华裔文化研究
【6h】

拒抗、吸纳、杂糅与重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文本中的华裔文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文化研究:一种富有活力的思潮

一、文化研究的繁杂景观与基本特性

二、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 --亚文化研究

第二节 文学文本中的文化:华裔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一、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现状

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本文的思路与特色

第一章 作为文化符号的活动空间

第一节 不同时代的唐人街街景

第二节 华人公共空间的流变

一、封闭的孤岛空间

二、夹缝中的艰难挣扎

三、历史的空间表征

第三节 华人活动的私人空间

第二章 有意味的服装与佩饰

第一节 种族对立的历史见证

第二节 跨界的展示与自愿的接纳

第三节 多重意义的隐形象征

第三章 多元结合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儒、道、佛的多元信仰与祭拜祖先的结合

一、信奉神灵与祭拜祖先的结合

二、对佛像的供奉、举办佛教的祈福仪式和“念佛”

三、道教的影响明显表现在华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之中

四、思想言行深深烙上儒教烙印

第二节 华人心目中的基督教

第四章 游走于中西之间的思想观念

第一节 家庭观念

一、家庭凝聚力:华人最重要的价值观

二、传统的婚姻观念及其变化

第二节 教育思想

一、中华传统重教思想的承续:望子成龙

二、中西教育思想的反观与互补

第五章 族群对立与族群的协商

第一节 从血腥施暴到文化霸权:种族压迫的历史再现

第二节 沉默与抗争:华人的应对

第三节 族群和谐:作家的憧憬和希望

一、协商与沟通

二、从美好人性出发真情互动

三、以文化合璧取代文化冲突

第六章 性别问题与女性书写

第一节 事实的言说:驱之不散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幽灵

第二节 书写的主题:彰扬男女平等主义

第三节 批判性别歧视:非东方主义

第七章 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第一节 分裂的焦虑

第二节 被同化的无奈选择

第三节 独特族群性的认知与建构

第八章 文化建构的策略与手法

第一节 讲故事--文本表征的突出特色

第二节 穿梭于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语言运用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互文手法

第四节 创新的、解构传统的后现代色彩

一、对情节有机整一论的解构

二、以复调解构传统的单一声音的“独白”式叙述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文化研究的学术范式研究美国华裔文学文本再现的、作为亚文化之一的美国华裔文化。美国华裔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关系是一种边缘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关系。其研究,对于必将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互动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美国华裔文化至今也还是一个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而美国华裔文学,从诞生到繁荣都和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语境紧密相联,它不仅是一种具有文学特性的审美创造,也肩负着“作为社会宣言和历史文献的使命”(美国亚裔学者金伊莲Elaine H.Kim语),自然是从中考察华裔文化的一个极好的独特视角。本文选择了伊顿/水仙花(EdithMaude Eaton/Sui Sin Far)、黄玉雪(Jade Snow Wong)、汤亭亭(Maxine HongKingston)、谭恩美(Amy Tan)等四位最具代表性又能较全面地反映华裔生活历史的女作家的文学文本。通过对这一系列文本的研究,历时地考察美国华裔文化的发展轨迹,以期对美国华裔文化独具的族裔性特色和总体面貌有一个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从学界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现状来看,较多的是对之进行文学和美学的分析。虽也有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但一般是通过对作品主题、题材、形象等的分析来探讨其所蕴藏的文化意义,直接通过文学文本研究文化问题的还较为稀少,且关注的面也还不是很宽阔。已受到关注的是身份、家庭文化、跨文化书写的特色等。而本文在细读华裔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对其再现的美国华裔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微观、具体地研究了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不仅注意了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精神生活领域,也细致地审视了职业空间、住所、服饰等物质文化层面;不仅探讨了美国华裔游走于中西的教育观,也考察了他们的家庭观念和婚姻习俗的特色及变化;不仅研究了文本再现的华人与白人的族群关系,也研究了女性书写的男性与女性的性别关系;不仅探寻了华裔文化身份建构的历程,也研究了华裔文化建构的策略与手法。这就跨越了仅仅指涉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的、传统的文学研究的疆界,使本文成为一篇不仅涉及文学学,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论文。而在这一多向的跨越中,其对住所、服饰、婚礼等世俗的日常生活的关注,更是传统的人文学科(包括文艺学)一贯忽视的领域。通过研究,我们看到,日常生活领域也是体现同一性、差异性的权力纠结与斗争的场所,在华人/华裔的日常生活中也清楚地表现了中西两种异质文化既相斥又“谈判”、“协商”的复杂纠结关系,从而从一个侧面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华裔文化的特色。
   本文为了分析广及整体生活方式又包括众多扇面的各种文化现象,自然而然地借助了多种理论资源。在分析职业空间、住所、服饰等独立于精神世界的物质形态的文化意义时,本文运用了空间理论及符号学的理论,将作家们书写的物质产品,视为意义载体的符号,解读了其间铭刻的时代烙印及其体现的作家的主体意向。在分析华人的宗教信仰时,我们又涉及了宗教理论及儒、道、佛三教在中国发展变异的特色。在阐明华人的家庭观念时,又必然要联系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哲学。至于要考察作品揭示的华人与白人间的族群关系,自然就离不开后殖民主义理论,而要考察作家书写的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又自然离不开女性主义。不过,这广阔的文化扇面和众多的理论资源在本文中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轴,那就是服务于探析美国华裔文化的族裔性。而贯穿于各个扇面,在从多个层面来研究美国华裔文化的族裔性时,我们的主要理论资源则来自于福柯(Foucault)的权力话语论、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领导权理论(或译霸权理论)。在这些理论的启示下,通过对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的意义的分析,通过将表现于各个扇面的具体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索,从而,对于作为美国少数族裔之一的美国华裔文化的总体面貌和特色,有了如下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它有着典型的亚文化的特征,呈现出的是一派复杂的文化景观:对于白人主流文化,它既拒抗、又吸纳;对于祖居国的传统文化,它既疏离、又欣赏。而与之同时,它又正是从这两者——白人主流文化和祖居国的传统文化中获取资源,采取含混、杂糅的策略,以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国华裔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我们既不同意有的白人评论家和白人读者将美国华裔文化驱逐出美国文化之列,将之视为“外国的”、“他者”文化的观点,也不同意因在吸取中国文化因子时有所变形就将其称为伪华美文化的看法,更不同意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扩展、延伸。我们认为,它是有自己独特性的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融汇中西的具有复合型属性的文化,是一种“西”中有“中”、“中”中有“西”、然又既非纯“西”又非纯“中”的、具有华裔独特性的文化新范式。
   本文不是仅就某一个作家的作品来分析其所再现的华裔文化,而是选择了四位具有充分代表性,又能较全面地反映华裔生活史的女作家的文学文本,从文本的系列之中来考察其所再现的美国华裔文化。因为,我们认为,对美国华裔文化的研究应该置于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语境之中,而这四位女作家就分别生活于种族歧视制度化的白色恐怖时期、要求少数族裔同化于白人的“熔炉”时期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而且,其文本书写的时间跨度则涵盖了华人在美国生活的所有历史阶段。因之,选择这四位女作家有助于窥见美国华裔生活的全貌。再就对美国华裔文化本身的认识而论,也需对之进行历时的考察,才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对其总体特色才能看得更为清晰。所以,本文不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系列文本,更为重要的是,本文不是对它们做孤立的研究,而是在对每一个文化扇面的考察中,都将四位作家的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分析在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之中铭刻上的不同时代的烙印及其蕴涵的作家的不同的主体意向,从而,就较清晰地揭示了美国华裔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其轨迹,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华裔生活和美国社会的变迁历程。
   本文除绪论和结束语外,分为八章。
   绪论从当今世界学术思潮的新动向、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华裔文学研究现状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本文以文化研究的学术范式,研究华裔文学文本再现的、作为亚文化之一的美国华裔文化这一选题的新意,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学术特色。
   第一章“作为文化符号的活动空间”,运用空间理论分析作品对华人活动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等两类空间的再现,揭示出空间书写中铭刻的时代烙印和族裔色彩
   第二章“有意味的服装与佩饰”,将服饰置于华人历史变迁的纬度中,考察其作为历史见证的隐形象征意义。
   第三章“多元结合的宗教信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