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成都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6h】

成都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居住空间为居民活动提供物质空间基础,也是居民社会聚居行为的空间表现形式,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聚类性与差异性,居住空间的分异会加剧城市居住空间的隔离与社会矛盾的发生。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在持续增长,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显现。本文以成都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确定研究框架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探析其居住空间分异的情况,丰富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案例,具有相应的研究意义。 首先,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法对成都主城区的5个社区案例进行现状分析,得到相关数据,以微观视角探析居民在不同环境与社会经济层面的差异,从配套信息、居住管理、居民满意度、人口结构、经济水平、就业情况的层面反映社会阶层的分化。其中,中高档居住社区的居住条件好且配套设施齐全,社区管理较完善,而低档的居住社区甚至面临改造和拆迁的命运;城中村、拆迁安置房比较注重邻里交往,居民构成相对稳定,而中高档商品房居民对于邻里交往比较冷淡,居民结构还不够稳定。 其次,本文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收集的数据,以街道为单位,从宏观的角度探析成都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的情况与类型,通过因子生态分析法对54个变量进行反复测试与调整,最终选取了35个相关二级变量,并将其属性归类为户口类型、年龄结构、民族结构、人口流动性、学历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住房来源、住房费用、住房条件的一级变量,在因子分析过程中,依据KMO和Bartlett检验值、总方差表、碎石图将主因子量确定为5个,并根据旋转后成分矩阵的特征,将主因子分别命名为产业发展与外来务工人员因子、退休人员及白领因子、少数民族因子、高知分子因子、务农人员因子。 再次,本文根据72个街道对应的5个主因子变量,将72*5矩阵的变量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成都市主城区划分为6类,分别为第三产业及白领聚集区、退休人口及老龄群体聚集区、外来务工人口聚集区、少数民族聚集区、高知分子聚集区、多元化农业聚集区。其中,第三产业及白领聚集区集中在主城区中心呈饼状分布,在正北部、西北及东南方向呈多核心的分布形态;退休人口及老龄群体聚集区主要呈环形分布形态,并朝主城区东南方向沿伸;外来务工人口聚集区主要呈散点分布形态;少数民族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武侯区的浆洗街道,并在其他空间方位散点分布;高知分子聚集区集中在主城区中心位置散点分布,并在东北、西北方向呈扇形分布形态;多元化农业聚集区在主城区外圈的东北、西北、东南方向散点分布。 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成都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收入人群多核心聚居,低收入人群边缘化趋势;发展整体产业布局不平衡;旧城区老龄化程度加重;弱势群体居住条件的恶化;居民构成不稳定,邻里关系淡化。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即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优化居住空间格局;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发挥各区产业优势;适度混合居住;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改善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通过此类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与合理地认识成都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为缩小居住空间分异程度提供研究依据。

著录项

  • 作者

    王申;

  •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
  • 学科 公共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罗若愚;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成都市; 主城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