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GIS在上海及邻近海域地震与新构造运动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6h】

GIS在上海及邻近海域地震与新构造运动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2地震与新构造运动关系研究现状

1.3 GIS及其在地震与新构造活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1 GIS 概述

1.3.2 GIS在地震与新构造活动关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4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2.1区域地理位置和大地构造背景

2.2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2.2.1 区域应力场背景

2.2.2区域断裂特征

2.2.3 新生代盆地

2.2.5 区域岩浆活动

2.2.6 新构造动运动分区

第三章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3.1系统概述

3.1.1 系统目标分析

3.1.2基础软件平台选择

3.1.3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3.2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输入及预处理

3.2.3 数据组织及数据库的结构

3.2.4 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3.2.5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3.2.6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联接

3.3数据查询检索

3.4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

3.4.1 叠加分析

3.4.2缓冲区分析

3.4.3属性统计分析

3.5数据输出与成图

第四章地震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4.1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

4.2 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4.2.1研究方法

4.2.2地震震中分布与活动断裂之间的空间关系

4.2.3 活动断裂走向对地震的影响

4.2.4不同时代的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

4.2.5主要的发震断裂分析

4.3地震与盆地的关系

4.4地震危险性区域评价

4.4.1地震危险性区域评价原则及分类

4.4.2 地震危险性区域评价方法

4.4.3 评价结果

结 论

致 谢

附表1 研究区活动断裂属性一览表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地震活动与新构造运动一直是地震地质领域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研究内容之一。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空间计算工具,这类研究多数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定量或半定量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在大量收集与地震及新构造运动有关的地理、地震、活动断裂、新生代盆地等资料基础上,以MAPGIS为软件平台,建立了上海及邻近海域地震与新构造运动关系空间图形及属性数据库,对上海及邻近海域地震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研究区内地震大多发生在活动断裂周围10~20 km范围内。活动断裂的发育程度以继承性NE—NNE向为主,但其活动强度不及NW—NNW向及近EW向断裂;沿NW—NNW向及近EW向断裂两侧,震级大于4.75的中强地震发生频率明显高于NE—NNE向断裂。不同时代的活动断裂与中强地震的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表现为随着断裂活动时代变新,断裂周围中强地震发生的频率依次升高,晚更新世断裂周围中强地震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中更新世和早更新世。早第三纪断陷盆地边缘在新构造期仍存在一定的活动性,沿这些部位地震发生的频率明显高于盆地内部。 根据中强地震在空间上较高复发率及其与活动断裂、盆地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地震危险性区域进行了评价,共划分了三类危险区域,依次为:高危区域,危险区域和较危险区域。上海、杭州、常州、南通等重要城市均位于地震活动性的高危区域,这些地区作为今后地震监测和预防的重点区域,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