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Spectralis OCT检测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mGcc及盘周RNFL厚度变化的研究
【6h】

Spectralis OCT检测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黄斑区mGcc及盘周RNFL厚度变化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略语索引

1前言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资料与方法

3.1研究对象及分组

3.2纳入和排除标准

3.3研究方法

3.3.1检查内容

3.3.2检查仪器设备

3.3.3检查方法

3.4统计学方法

4研究结果

4.1两组间的一般情况

4.2两组间各个参数厚度对比

4.2.1两组间cpRNFL厚度的对比

4.2.2两组间MR厚度的对比

4.2.3两组间mRNFL厚度的对比

4.2.4两组间mGCL厚度的对比

4.2.5两组间mIPL厚度的对比

4.2.6两组间mGCC厚度的对比

4.2.7两组间mGCL+IPL厚度的对比

4.2.8两组间G/T比值的差异

4.3各项参数的诊断效力对比

5讨论

5.1两组间各个参数厚度变化及诊断效力分析

5.1.1两组间的cpRNFL厚度变化及诊断效力分析

5.1.2两组间的MR厚度变化及诊断效力分析

5.1.3两组患者间mRNFL厚度变化及其诊断效力分析

5.1.4两组间mGCL厚度变化及其诊断效力分析

5.1.5两组间mIPL厚度变化及其诊断效力分析

5.1.6两组间mGCC厚度变化及其诊断效力分析

5.1.7两组间mGCL+IPL厚度变化及其诊断效力分析

5.1.8两组间G/T比值的差异及其诊断效力

5.2本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频域OCT检测mGCC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运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i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pectralis OCT)测量正常组及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circumpapillary retinal never fiber layer,cpRNFL)厚度、黄斑区全视网膜厚度(MR)、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GCC)厚度、黄斑区神经纤维层(macular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mRNFL)厚度、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macular ganglion cell layer,mGCL)厚度、黄斑区内丛状层(macular inner plexiform layer,mlPL)厚度、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即 mGCL+IP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厚度与全视网膜厚度的比值(ganglion cell complex thickness to total retinal thickness ratio,G/T),对比两组间cpRNFL、MR、mGCC、mRNFL、mGCL、mlPL、mGCL+IPL厚度及G/T比值差异,进而分析cpRNFL厚度与黄斑区各个参数在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所具有的诊断意义。
  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经过汇总2016年07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眼科就诊的患者、体检人员和本院所属职工相关病史资料,并严格按照筛选标准,最终确定受试研究对象29例(50眼),将其分为2组:正常组20例(39眼),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9例(11眼);所有受试研究对象统一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具体包括视力或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电脑验光、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房角、眼前节三维分析测量角膜厚度、自动视野检查以及Spectralis OCT等检查。Spectralis OCT检查所有研究对象时,选择青光眼(Glaucoma)模式下的视乳头周围视网膜视神经纤维(RNFL)扫描和黄斑部多层扫描。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间每项参数的差异;同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ROC)分析以上每项参数在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正常组20例(39眼),其中男9例(18眼),女11例(21眼),年龄23~52(38.7±10.9)岁;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9例(11眼),其中男3例(5眼),女6例(6眼),年龄41~76(55.8±10.2)岁;在性别和年龄构成比上两组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D对比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间的cpRNFL厚度变化,结果显示:鼻下cpRNFL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颞侧、颞上、颞下、鼻侧、鼻上的cpRNF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间的MR厚度变化,结果显示:外环颞侧MR厚度在这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象限的MR厚度在这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59、0.787、0.864、0.435、0.774、0.679、0.550均>0.05);
  对比两组间mRNFL厚度变化,结果显示:内环上方mRNFL厚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象限如:内环颞侧、颞下、鼻侧及外环颞侧、颞下、鼻侧、鼻上的mRNFL厚度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间 mGCL厚度变化,结果显示:内环鼻侧、及外环颞侧、鼻侧的 mGCL厚度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环颞侧、下方及外环上方、下方mGCL厚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间mIPL厚度变化,结果显示:内环鼻侧、上方及外环下方的mIPL厚度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环颞侧、下方及外环颞侧上方、鼻部侧面的mIPL厚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间mGCC厚度变化,结果发现:内环鼻侧、颞侧mGCC厚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象限:内环上方、下方及外环上方、颞侧、下方、鼻侧mGCC厚度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
  对比两组间mGCL+IPL厚度变化,结果发现:内环上方、鼻侧及外环下方mGCL+IPL厚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环颞侧、鼻侧及外环上方、颞侧、鼻侧mGCL+IPL厚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间G/T比值的差异,结果显示:正常人的G/T比值在内环上方、颞侧、下方、鼻侧及外环上方、颞侧、下方、鼻侧分别为34.2±1.9%、32.6±1.2%、36.4±3.3%、34.0±1.5%、35.4±2.1%、31.6±1.2%、36.4±2.1%、38.4±1.9%;内环上方、颞侧、鼻侧及外环颞侧G/T比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下方及外环上方、下方、鼻侧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区别两组间的AROC:除了颞侧cpRNFL厚度的AROC值(0.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02<0.05),其余各象限cpRNFL的AROC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内环上方MR厚度的AROC值(0.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20<0.05),其余各象限MR的AROC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颞侧、下方及鼻侧mRNFL厚度的AROC值在区别正常组与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内环上方mGCL厚度的AROC值(0.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象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内环上方mIPL厚度的AROC值(0.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08<0.05),其余各象限mIPL的AROC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上方mGCL+IPL厚度AROC值(0.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其余各象限mGCL+IPL厚度AROC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上方以及外环鼻侧mGCC厚度的AROC值分别为0.854、0.741,在区别正常组与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象限mGCC厚度AROC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上方、颞侧及外环上方、下方、鼻侧G/T值的AROC值分别为0.869、0.744、0.726、0.734、0.732,在区别正常组与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象限G/T值的AROC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内环上方的G/T值的AROC值最高,为0.869,其次为内环上方及外环上方、颞侧的mRNFL厚度、内环上方的mGCC厚度、颞侧cpRNFL厚度,即就是内环上方G/T值的AROC值>内环上方及外环上方、颞侧的mRNFL厚度的AROC值>内环上方的mGCC厚度AROC值>颞侧cpRNFL厚度的AROC值。
  结论:1.cpRNFL、MR、mRNFL、mGCL、mIPL、mGCL+IPL、mGCC厚度在青光眼患者中均出现局部变薄,G/T比值局部变小;2.G/T值AROC值明显高于cpRNFL及mGCC厚度,尤其是内环上方G/T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