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胆肠吻合术后盲端综合征24例临床资料分析及文献回顾
【6h】

胆肠吻合术后盲端综合征24例临床资料分析及文献回顾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词表

1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2.2 辅助检查及诊断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随访

2.5 统计学方法

2.6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胆肠吻合术后盲端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盲端综合征(Sump syndrome)是指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Choledochoduodenostomy, CDD)术后,由于食物残渣、碎屑或结石等蓄积在胆肠吻合口到Vater壶腹部的盲端内,所引起的一种罕见手术并发症,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痛、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等。盲端综合征发病率非常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尚无统一规范的诊治方案。本文主要探讨胆肠吻合术后盲端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疗,并对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以期提高人们对盲端综合征的认识和整体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6月-2017年8月间收治24例因胆肠吻合术后发生盲端综合征行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入组标准: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腹平片,腹部B超,腹部CT、ERCP等),诊断为盲端综合征。排除标准:非CDD术后引起的盲端综合征或合并恶性肿瘤者。其中有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分布在45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61.00±8.67)岁;病人病程为5d~3y之间(中位时间18天),距离CDD术后分别为2~15年(平均约7年)。通过分析比较诊疗方法及结果,进而总结对诊疗方法的选择,对DU、CT、ERCP三种检查方法阳性率的比较采用二分类反应变量的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胃肠恢复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分析,证明内镜下治疗盲端综合征有明显的优势。实验数据采取 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使用均值±标准差(?x± 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表述采用频数(百分比)来表示,组间对照则使用χ2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病人行超声检查共24例,确诊9例;CT检查19例,确诊7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检查24例,确诊21例。DU与CT的阳性率分别为31.58%和36.48%,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的阳性率为89.74%,高于DU和CT(P<0.05)。本组24例病人中,内镜下治疗16例,外科手术治疗8例,均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病人均症状缓解或痊愈出院,但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胃肠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随访总体效果满意。 结论 盲端综合征虽然较为罕见,但是病人累计频次增多,年轻医务工作者往往对其生疏,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重视术前详细病史采集及认真查体是诊断盲端综合征的关键, B超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必要时联合CT、MRCP检查,ERCP可用于确诊。盲端综合征病人推荐内镜下治疗,这对病人恢复具有积极意义。EST取石应用最多,但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应用。内镜下治疗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快、避免再次手术的危险性、困难性等优点。大多数盲端综合征经内镜下治疗是有效的,对于内镜下治疗失败或症状反复发作者可考虑进一步行胆管端对肠管侧的Roux-en-Y胆肠吻合术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