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制造业高级蓝领的胜任力模型研究
【6h】

制造业高级蓝领的胜任力模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1.1研究的背景

1.2研究的意义

1.3问题的提出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本文的创新

1.6研究思路图

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2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相关理论基础

3.1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3.1.1蓝领的内涵

3.1.2制造业高级蓝领的界定

3.2能力观理论

3.2.1基于行为和业绩输出的英国能力模式

3.2.2基于个人特征输入的美国能力模式

3.3胜任力理论

3.3.1胜任力研究的起源

3.3.2胜任力研究成果

3.4胜任力模型理论

3.4.1胜任力模型研究成果

3.4.2胜任力模型的类型

第4章制造业蓝领胜任力现状

4.1蓝领工人本身的素质现状

4.2对蓝领工人培养开发的现状

4.3制造业发展对蓝领工人需求的现状

第5章制造业高级蓝领胜任力模型构建

5.1制造业高级蓝领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思路

5.2制造业高级蓝领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方法

5.2.1行为事件访谈法

5.2.2专家小组法

5.2.3问卷调查法

5.3制造业高级蓝领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5.3.1胜任力要素的选择

5.3.2问卷的编制修订

5.3.3问卷的编制修订

5.3.4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5.3.5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6因子分析

5.3.7制造业高级蓝领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第6章制造业高级蓝领胜任力模型验证及应用

6.1验证胜任力模型

6.1.1验证性因素分析

6.1.2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6.2建立制造业高级蓝领胜任力的意义

6.2.1工作分析

6.2.2人员选拔

6.2.3绩效考核

6.2.4员工培训

6.2.5员工激励

6.3制造业高级蓝领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原则

6.3.1特殊性原则

6.3.2适用性原则

6.3.3同步性原则

6.3.4发展性原则

6.3.5科学性原则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中心的不断转移,我国要实现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中心的目标,必须加快产业升级,这就需要有一批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制造业升级以及技能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为我国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由于我国人才结构和市场需要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相应会影响我国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中心的步伐。因此,如何培养和引进符合制造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贡献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我国高级技工占工人队伍的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35%~40%。2003年上海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对上海部分企业1.6万余名职工进行调查,高级技师和技师的数量屈指可数,一个高级技师面临7.33个就业岗位等着。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新近发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全国9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我国中高级技能人才依然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的求人倍率最高,达到了2.08、1.96和1.71。技能人才的结构失衡和断档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障碍,高级技工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符合市场的需要呢?胜任力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对胜任力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组织日益重视对胜任力特征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注重开发“胜任力特征库”。如何确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和发展需要的胜任力特征,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借鉴国外关于胜任力以及胜任力模型的成熟研究基础,可以为我国进行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的意见。然而,我国关于高级技能人才胜任力素质研究很少,特别是对“高级蓝领”胜任力的研究更比较罕见。因此,笔者在本文当中做了一些尝试。 本文在文献综述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有关研究领域专家以及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对“高级蓝领”进行了界定,设计出高级蓝领胜任力相关要素的调查问卷,然后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进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符合“高级蓝领”实际情况的因子,从而建立了制造业高级蓝领的胜任力模型,紧接着对构建的模型用因素分析方法以及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提出实施模型的一般原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