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作用的研究
【6h】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注释表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理论背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结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第2章 国内外创新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创新理论的提出及主要观点

2.1.1 创新理论的源头:马克思的技术进步思想

2.1.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1.3 创新理论的主要流派

2.1.4 创新理论的发展

2.1.5 创新的界定

2.2 国家创新体系

2.2.1 国家创新系统

2.2.2 区域创新系统

2.2.3 自主创新系统

2.2.4 大学与国家创新系统

2.3 大学在自主创新中的责任

2.3.1 国内的研究

2.3.2 国外的研究

第3章 我国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的现状及分析

3.1 目前大学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现状

3.1.1 大学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优势

3.1.2 目前我国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体制和机制

3.2 目前大学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2.1 创新人才的缺乏

3.2.2 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

3.2.3 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世界有关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创新模式及作用分析

4.1 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模式

4.1.1 美国模式

4.1.2 日本模式

4.1.3 中国台湾新竹模式

4.2 大学在各个创新模式中的作用的比较分析

4.2.1 大学培育了大量的科技精英和创新人才

4.2.2 大学创造了辉煌的科研成果

4.2.3 大学提供了科技创新的良好物质条件与适宜的文化氛围

第5章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实例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

5.1 同济大学在自主创新建设中的创新成果

5.1.1 汽车新能源的开发

5.1.2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

5.1.3 上海世博会的总设计

第6章 充分发挥我国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作用的对策建议

6.1 转变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6.1.1 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6.1.2 转变培养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6.2 发挥优势,积极促进知识创新

6.2.1 知识创新

6.2.2 大学的知识创新主体地位的发挥与保障

6.3 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

6.3.1 大学在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意义

6.3.2 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

6.4 营造创新环境,形成鼓励高校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6.4.1 创新文化的作用

6.4.2 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意义

6.4.3 营造创新环境,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要提高国际竞争力,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健康、贫困等重大发展问题,就要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分别承担了重要的职责,大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主体之一,它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技术创新的基础、区域创新的核心,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建设者,本文对大学应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做了专题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创新理论及我国现状的系统分析,对国内外创新模式的分析,以及大学在各个创新模式中所发挥的作用,提炼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从理论上探讨我国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当处于何种地位,应发挥什么作用,实现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得大学能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以创新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依托,探讨了世界有关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创新模式及作用,以及我国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的现状和问题,并以同济大学为实例,分析了大学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笔者在这些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针对我们存在的问题和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一些加强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作用的建议:要转变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优势,积极促进知识创新;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创新环境,形成鼓励高校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