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既有建筑整体移位安全技术性能指标分析与应用
【6h】

既有建筑整体移位安全技术性能指标分析与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前言

1.2国外建筑移位应用现状

1.3国内建筑移位应用现状

1.4建筑整体移位技术的重大意义

1.5建筑整体移位的基本原理

1.6建筑整体移位分类简介

1.7影响建筑整体移位安全的主要因素

1.8建筑整体移位技术及研究现状

1.9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建筑整体移位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2.1概述

2.2移位准备工作

2.3地基基础处理

2.3.1原基础处理

2.3.2过渡段轨道地基基础处理

2.3.3新基础处理

2.4结构托换

2.4.1墙的托换

2.4.2柱的托换

2.5切割技术

2.6移动系统

2.6.1移动方式和行走装置

2.6.2动力系统

2.6.3轨道系统

2.7反力支座的设计

2.8顶升技术

2.9移位过程中的姿态控制

2.10移位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控制

2.11移位过程中的裂缝控制

2.12就位连接技术

2.12.1砖墙的就位连接

2.12.2钢筋混凝土柱或墙的就位连接

2.12.3隔震、减震就位连接

2.13移位过程中的同步监测

2.14检验与验收

第3章建筑整体移位的同步监测技术

3.1概述

3.2建筑整体移位检测、监测内容

3.2.1应变监测

3.2.2房屋整体姿态监测

3.2.3沉降监测

3.2.4动力监测

3.2.5同步移位监测

3.2.6 PLC液压同步控制技术

3.3建筑物移位监测关键技术

第4章某保护建筑整体移位设计分析

4.1工程概况

4.2移位方式选择

4.3房屋质量检测和抗震鉴定

4.3.1移位前检测、鉴定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4.3.2检测方法

4.3.3检测、鉴定结论

4.4加固设计

4.5结构托换体系设计

4.5.1柱托换体系

4.5.2墙体托换体系

4.6移动方式选择

4.7结构计算分析

4.7.1模型的建立

4.7.2结构动力特性

4.7.3组合式滑脚对移位结构安全的影响

4.7.4摩擦力对移位结构安全的影响

4.7.5托换梁刚度对移位结构安全的影响

4.8本章小结

第5章就位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

5.1就位方案

5.2隔震连接设计

5.3隔震支座试验

5.3.1弹性滑板支座试验

5.3.2铅芯橡胶支座试验

5.4隔震效果分析

5.5隔震节点构造

5.6本章小结

第6章某保护建筑整体移位同步监测应用分析

6.1移位同步监测安排

6.1.1监测项目

6.1.2施工组织设计

6.2整体移位前监测

6.2.1整体姿态测量

6.2.2墙体倾斜监测

6.2.3墙体沉降监测

6.2.4下轨道梁变形监测

6.3整体斜向平移同步监测

6.3.1应变监测

6.3.2整体姿态监测

6.3.3墙体沉降监测

6.3.4关键部位裂缝观测

6.3.5移位速度、扭转监测

6.4整体旋转同步监测

6.4.1应变监测

6.4.2整体姿态监测

6.4.3墙体沉降监测

6.4.4关键部位裂缝观测

6.5第一次整体顶升同步监测

6.5.1应变监测

6.5.2整体姿态监测

6.5.3关键部位裂缝观测

6.6监测结论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亟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工作

7.3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建筑整体移位技术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和改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行整体移位的工程也越来越多。目前移位的建筑工程趋向于大体型建筑、结构复杂建筑以及强度低和整体性差的古建筑方向发展,使建筑整体移位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建筑物保护方法。影响移位结构安全的因素很多,目前尚没有科学完整的移位设计理论,没有成熟的专门设计和施工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凭经验设计和施工。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使这项技术更具有科学性,使其尽快规范化、法制化是非常必要的。 移位过程中影响结构安全的因素应作为控制指标,并应用于移位设计与施工,同时加强移位同步监测,采用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就位连接技术,可确保结构安全。因此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搜集国内外建筑物整体移位工程资料,系统地总结移位过程中的各项关键技术,根据各种结构特点提出了在移位各阶段中合理的移位方法; 2.介绍建筑整体移位的同步监测内容,提出了整体姿态监测新技术,并应用于某保护建筑的整体移位工程中; 3.介绍该保护建筑整体移位的设计方案和加固工作,通过对该建筑移位过程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悬浮滑脚升降、摩擦力变化、托换结构刚度给托换结构和上部结构的受力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合理设计移位结构提出了建议; 4.对隔震就位连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计算,对该建筑的隔震效果进行了评判; 5.详细介绍了该建筑移位过程中的同步监测,对各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最后,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