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建筑与城市开放空间的叠加设计研究
【6h】

公共建筑与城市开放空间的叠加设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建筑的城市视角

1.1.2 过渡空间的公共利用

1.1.3 叠加作为一种策略

1.1.4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研究对象的限定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2章 公共建筑与城市开放空间叠加设计概述

2.1 公共建筑外部开放空间的演变

2.1.1 传统城市:静态建筑空间与硬质开放空间

2.1.2 现代主义城市:建筑城市立体化与流动空间

2.1.3 当代城市:建筑空间多样化与传统公共空间复兴

2.2 叠加策略产生的推动因素

2.2.1 紧缩城市可持续发展

2.2.2 对更多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

2.2.3 公共建筑的社会化服务

2.2.4 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造技术

第3章 叠加策略下的城市空间组织

3.1 叠加空间与城市形态结构

3.1.1 城市形态结构

3.1.2 城市形态结构中的叠加空间

3.2 叠加空间与城市形态元素

3.2.1 城市形态元素

3.2.2 叠加空间与城市形态元素的空间关系

3.3 叠加空间对城市空间的组织

3.3.1 连接城市空间

3.3.2 限定城市空间

3.3.3 人车分流

3.3.4 形成空间序列

3.3.5 塑造场所意象

第4章 叠加策略下的公共建筑空间与形态

4.1 建筑空间异化成为叠加空间

4.1.1 开敞的柱廊

4.1.2 半室外化的门厅

4.1.3 渗透的庭院

4.1.4 延伸的屋顶

4.2 叠加空间对公共建筑空间的组织

4.2.1 入口空间的引导

4.2.2 综合功能的组织

4.2.3 内外空间的交织

4.2.4 历史建筑的结合

4.3 叠加策略下公共建筑的形态表达

4.3.1 多方向进入方式消解前后秩序

4.3.2 视觉化的竖向交通体

4.3.3 建构形态的表达

第5章 叠加空间形态

5.1 叠加空间形态特征

5.1.1 方向性

5.1.2 水平围合性

5.1.3 竖向围合性

5.2 叠加空间的界面

5.2.1 叠加空间的界面元素

5.2.2 叠加空间界面的材料质感

5.3 叠加空间的界面组合

5.3.1 叠加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剖面关系

5.3.2叠加空间界面组合方式

第6章 典型案例解析及总结

6.1 案例解析

6.1.1 尼斯现当代艺术博物馆

6.1.2 圣保罗艺术博物馆

6.1.3 罗格洛尼奥市政厅

6.1.4 “2004论坛”大楼及广场

6.2 总结

6.2.1 叠加策略的设计原则

6.2.2 对叠加策略进一步应用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公共建筑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是建筑乃至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传统意义上该过渡空间的形式基本是建筑前广场、大台阶、景观花园等,而当代的一些公共建筑案例中则出现了一种新的策略,即采取底层部分架空并开放,或者将可上人屋顶延伸至地面等手段,使开放空间与建筑体量在垂直方向上叠加起来。
   这样的叠加策略,创造了一种更具城市与建筑双重意义的复合空间,更能够应对土地资源短缺的城市环境,有着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就建筑学层面而言,这样的叠加空间打破了传统城市空间经由过渡空间再到建筑内部空间这样一个“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水平递进流动状态,改变了城市公共空间结构;叠加空间同样也导致建筑空间逻辑与建造方式的特殊性,对建筑空间组织与形态表达产生影响。
   本文即对这样一种新的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若干案例的实地调研,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现场感受,同时查阅了大量理论文献与案例资料,对这样的建筑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分析。具体的讨论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于城市空间的组织,对于建筑空间的组织及形态表达,以及叠加空间的自身形态设计,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选取若干典型案例进行全面系统地解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