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V+好”的句法语义属性及“好”的语法化探索
【6h】

“V+好”的句法语义属性及“好”的语法化探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意义

1.2研究现状

1.3本文意图

1.4理论、方法与语料来源

第二章“V+好”的句法分析

2.1“V+好”的句法功能

2.1.1“V+好”主要用作谓语

2.1.2“V+好”带宾用作主语

2.1.3“V+好”带宾用作介词的宾语

2.1.4“V+好”用作定语

2.2“V+好”的状语

2.3“V+好”的宾语

2.3.1“V+好”能否带宾语

2.3.2影响“V+好”带宾语的因素

2.4“V+好”后的“了”

2.4.1“V+好”后能带“了”

2.4.2“V+好”后不能带“了”

第三章“V+好”的语义分析

3.1“V+好”中“好”的语义指向

3.1.1指向动作的施事

3.1.2指向动作的受事

3.1.3指向动作行为本身

3.2“V+好”的语义类型

3.2.1完善类“V+好”

3.2.2结果类“V+好”

3.2.3完成类“V+好”

3.3“V+好”对动词的选择

3.3.1哪些动词不能进入“V+好”

3.3.2“V+好”动词的语义特征

第四章“V+好”的历时探索

4.1“V+好”的历时演变

4.1.1萌芽期:唐五代以前

4.1.2发展期:宋元时期

4.1.3稳定期:明清时期

4.2“好”在V后的语法化动因

4.2.1句法位置

4.2.2韵律整合

4.2.3转喻认知

第五章“V+好”与“V+完”

5.1“”好”“V+完”的语义比较

5.1.1语义特征差异

5.1.2“V+好”“V+完”语义指向差异

5.2“V+好”“V+完”的语用比较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现代汉语中“V+好”结构复杂,语义灵活,应用广泛。语法学界对动结式“V+好”尚缺乏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该格式的语义属性与句法功能做了系统考察,通过对“好”在动词后用法的历时分析,试图描写出“好”的虚化轨迹,并对“好”的语法化动因做出解释。本文主要探讨动结式“V+好”的句法、语义属性,以及“好”在动词后的虚化进程。除绪论与结语外,主体部分四大章节分别讨论: 1、“V+好”的句法属性。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V+好”充当的主要句法成分,探讨了其前的状语和其后的宾语的使用规律,分析了“V+好”与“了”共现的情况。 2、“V+好”的语义属性。本文详细分析了“V+好”中“好”的语义指向,把“V+好”分为“完善”、“结果”“完成”三类,并总结出三类“V+好”的细微语义差异,同时考察了该格式对动词的选用情况,认为其中的动词应该具备[+持续]、[+自主]、[+完成]的语义特征。 3、“V+好”的语法化过程。从考察古汉语语料中“好”在V后的实际使用入手,考察了“好”在V后由一般实意动词演变为准“完成体”标志的虚化轨迹,并从句法位置的改变、双音化的韵律整合、转喻的认知引申等方面对“好”的语法化动因给出比较客观的解释。 4、相关格式的对比研究。“V+好”、“V+完”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束,但是两者的替换并不是自由的,究其原因,既有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造成的限制,也有语用因素产生的影响。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本文对进入“V+好”的动词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力图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考察进入该格式的动词的特征及类别,从而得出较为科学可信的结论。 B、以往资料对“V+好”分析探讨很少涉及到“好”虚化问题,本文通过对“好”在动词后用法的历时分析,试图描写出“好”的语法化进程,并做出合理的动因解释。 C、以语义、语用为切入点,考察并描写了动结式“V+好”与类似格式“V+完”的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