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研究
【6h】

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第2章 高校理工科教师教学素质研究的基础

2.1 关于素质及教师素质的研究

2.2 关于教学素质结构的研究

2.3 关于教学素质现状的调查

2.3.1 关于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的调查

2.3.2 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及满意度的调查

2.3.3 分学科教师素质调查

2.4 几个基础概念的界定

2.4.1 人的素质

2.4.2 教师素质与教师的教学素质

第3章 对高校理工科教师教学素质的考察

3.1 对高校理工科课堂教学的考察

3.1.1 样本的选取与考察

3.1.2 教学案例析评

3.1.3 教学案例的启示

3.2 教学名师的启示

3.2.1 名师教学风采追忆

3.2.2 对16位教学名师特点的分析统计

3.2.3 对教师教学素质的启示

第4章 高校理工科教师应有的教学素质

4.1 高校理工科教师教学素质的结构模型

4.2 高校教师应有的教学素质

4.2.1 高校教师应有的一般素质

4.2.2 高校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狭义教学素质)

4.3 高校理工科教师应有的教学素质

4.3.1 高校理工科教师应有的专门素质(科学技术素质)

4.3.2 科学技术素质培养对教师素质的特别要求

4.4 对科学技术素质的进一步解说

4.4.1 科学技术素质的必要标志

4.4.2 高校理工科教师的特殊教学素养--科学人文素养

第5章 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5.1 样本及调查工作

5.1.1 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命题思路

5.1.2 样本特征

5.2 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现状

5.2.1 对教学观念的调查

5.2.2 对教学态度的调查

5.2.3 对教学技能的调查

5.2.4 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调查

5.2.5 对教师实验教学素质的调查

5.2.6 对青年教师教学素质整体评价的调查

5.2.7 对青年教师的录用、管理和培养的调查

5.3 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成因分析

5.3.1 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现状

5.3.2 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成因分析

第6章 提高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初步思考与建议

6.1 把提高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6.1.1 岗前培训

6.1.2 实行教学导师制

6.1.3 规定教师要开展教学研究

6.1.4 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6.1.6 组织理工科青年教师专题读书班或研讨班

6.2 提高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建议

6.2.1 提高教学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地位

6.2.2 提高高校教师准入标准

6.2.3 加强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及文化知识的培训

6.2.4 改善师生交流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2.1 研究的成功和创新之处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案例1:《叶的功能与结构》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2:《酶通论》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3:《人体中的酸碱平衡》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4:《脂环烃的结构和稳定性》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5:《胺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6:《傅克反应》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7:《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8:《德布罗意波》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9:《独立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教学过程

附录二 :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展开▼

摘要

大学不仅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也是教育新人、服务社会的场所,是民族振兴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理工科承载着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急速扩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多年的高速大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的问题。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高等学校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素质?青年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他们的教学素质现状究竟如何?如何针对问题成因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因而十分迫切、十分必要。
   本研究综合采用现场观察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以及理性讨论与综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围绕高校理工科教师教学素质的定义及组成、结构;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现状及其成因以及提高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素养的对策等问题进行。
   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论文第二章在分析研究此前众多学者研究工作及成果后,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理论,以及素质、素养、教学素养等基础概念的特点、形成和功能作用对它们进行界定。作者认为,素质是人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以及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有着多方面的内容,能影响人的活动意愿、主体性、能动性、方向选择、活动行为及效果,并最终影响人的思维、意识、行为、体质、品性、修养和成熟程度等等,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人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内容。素养的含义和素质接近,但素养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强调学习和环境重要性。广义的素养包括遗传素质在内,跟广义的素质同义,是广义的素质的同义词。
   教师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既具有人的一般素质,也具有教师职业所规定的特殊素质。教师素质专指教师职业(或教师工作)所规定的特殊素质。但是,人的一般素质中,有一些对教师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它们难以跟教师的特殊素质“泾渭分明”。在讨论问题时,宜从实际出发,可以稍稍扩大范围,把跟教师工作密切有关的一些“人的一般素质”成分也列入有关话题。
   教师所具有的、稳定的、能在教学工作中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即为教学素质,它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基础,并且主要经过后天养育发展形成的,所以也称为教学素养。教学素质实际上就是上面所说的“专指教师职业(或教师工作)所规定的特殊素质”。教师素质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他们不仅具有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素质,还必须具有某些学科或者某些行业的素质。这种情况在高等教育和专门教育中最为特出。为了区分,可以把前者称为教师的职业素质(狭义的),把后者称为教师的专门素质。教学素质和研究素质都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中的重要成分,这也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不同于其他一些职业素质的重要特点。对于高校理工科教师,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专门素质就是科学技术素质。
   课堂教学是展现教师教学素质最直接、最基本和最现实的“舞台”,因此,作者把对高校理工科课堂教学的考察,作为本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论文第三章通过对9节课的教学实践现场考察和剖析,明确了教师教学素质中应有的一些重要的、具体的成分。作者还运用文献法对16位教学名师的教学品质和教学风采进行研究,进一步从高端明确高校教师应有的一般教学素养和高校理工科教师应有的教学素养,明确了教师教学素质包括专业方面(专门素质);教学方面(职业素质)和个性等三个方面。其中,内隐的对学科、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素质的深刻认识;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精神范畴是决定外在教学特点和具体表现的制约性因素。
   在上述工作以及参考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论文第四章提出了操作性的理工科教师教学素质二维模型来说明教学素养的组成和结构。该工作模型的一个维度按“一般素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